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十二因缘的目的和意义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45:41
编辑:明蓝

\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参究49天,终于彻悟了三世因果的“十二缘起法”,证实了世间的苦、集、灭、道,建立“四圣谛”。苦集二谛是从流转上看十二因缘,灭道二谛是从还灭上看十二因缘,总括起来就是“染净因果”。苦集为染,灭道为净,染净因果可以说概括了佛法的全体内容。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就这样迁流不息如环无端,产生因果酬报的轮回现象,就是三世轮回的具体说明。如果我们不相信三世因果,从一方面说,无法说明人生各种不平等的差别现象;从另一方面说,短短的人生有何意义?人生将是多么悲观啊!由此,我们必须重视三世因果的道理,确信染净因果的酬报不虚,由六凡位逐渐修证而得四圣位的解脱之果,才是正确的出路。

“十二缘起”是佛法说明人生流转缘起的基本公式。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后世果;“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生”缘“老死”。“无明”就是烦恼,就是与生俱来的实执,人们只要动心就有实执,就会产生烦恼;又由烦恼熏成无明习气,又产生现行,烦恼如环无端,轮回不息。欲息轮回,须断无明;欲断无明,唯有开悟,产生无我智慧,才办得到。上一辈子的“无明”产生了“行”,由此引发了今生的“识”、“名色”等,以至下生的“生”、“老死”等。有了习气,前因后果,前生的因决定了此生的果,从今生的现状便能推知前生的因;欲知下辈子的果,也只需看你现在的行为就够了。这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

佛陀根据十二因缘的观察总结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正理。由此可知,要想灭“老死”,就要灭“生”,要想灭“生”就要灭“有”,乃到灭“取”、“爱”……以至灭“无明”。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悟的就是这一道理。众生的颈上都套有这副看不见的枷锁,——十二因缘。我们长期以来都被这副枷锁套着而不得解脱,等于是判了无期徒刑,令人可悲。唯有佛陀为我们找到一条解脱的道路,那就是以般若觉性照破“无明”,便不再受生,不再轮回,更由此可以超凡入圣。先从现实上讲,人们的行为,一种是出于被动的,受条件的限制,不能不这样去作;另一种行为是主动的,要这样作,愿意这样做,就能够这样的。被动的行为是受既成事实的支配,只能随顺消受,难以改变,任之而已。应当重视的是主动的行为,就是我们发自愿意去作的行为。首先是因有所感受而起了爱好,由此追逐贪求,想据为己有,就名“取”,取则有了习气。如抽鸦片烟、吗啡,抽起了瘾,瘾不发作时与好人一样,抽鸦片烟的人首先打哈欠浑身疼痛,百般苦处,这时瘾发作非抽不可。由爱而取,由取而有就是这个道理。学习也是这样,学习到手的东西,平时无影无形,待你作文或讲演时,它产生了作用。瘾有好也有坏,研究学问,喜欢艺术,爱好文学都会有瘾,有了瘾,它就牵着你,遇到条件成熟就会发作。如不仅是一个人,是整个人类社会风气所尚,大家都爱,就形成社会力量,便不能随意取消。同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因这喜爱产生了取的结果。依此而推,谁在爱呢?谁在取呢?不能没主体,由受领纳外境产生苦乐等感觉,择爱而排苦。没有一件事能没有个自己,由自己的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接触外境产生感觉,六入又须依靠不显著的名色即心身前位,初在胎中的身心胎基,这又产生自前生业力投入胎中的识。从触、受、六入、名色以至识,全由于前生业力的招感,都不由自己,比外境东西来就受纳,苦乐、无记全出于被动,随境而转,以六入论,有的生出来眼好,有的耳好,有的个子高,有的个子矮,在胎中有的强壮,有的虚弱,这都不由自主,毫无选择。又如有的记忆力好,有的理解能力强,有的长于处理事情,有的长于研究学问,有的嗓音好,有的臂力大,千差万别,说不尽的。这些不由自主的现象有没有原因呢?如果不承认有原因,果不自生,这些差别从何而来?并且这些情况既不自主,不能改变,幸运的活该幸运,倒霉的活该倒霉;愚昧的活该愚昧,聪明的活该聪明;美的该美,丑的该丑,原因就在于前生的种种造业感得不同的果报,佛教称为“业果缘起”,以业果把前生、今生、来生贯穿起来,就不是“无因论”、“偶然论”,而人生就有了正确的出路了。一般人把儿女的生因和生下来的差别都归于父母,佛教的业果缘起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佛教认为父母是外在条件,没有父母的外在条件我们自然是生不出来,单靠父母的外在条件也不行,这一点很重要。父母外在条件为缘,是增上缘;我们自有自种称亲因,又叫作因缘;人的现世生命是自己的亲因和父母增上缘合起来而产生的。比如:一花园内,同样土地、同样的雨露、同样的人工、同样的环境,为何花朵万紫千红,各个不同?为何牡丹是牡丹、芍药是芍药、菊花是菊花,原因就在于外在的条件一样,但为因即亲因各异,所以缘生而因果不乱,其理由即在于此。因果乱了那还了得,你作事我替你受,你吃了我代你饱,我瞌睡了等于你休息;眼看声,耳闻色,世界岂不乱了套!同样是人,为什么释迦牟尼成佛,我们仍是凡夫?同样的五浊恶世,为什么幸运的幸运,倒霉的倒霉,成佛的成佛,下地狱的下地狱,因果不乱根据何在?佛法认为缘起法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因,是主要的;一是增上缘,为助伴的,两者缺一不可。再以花园为喻:土地、阳光、人工、水分是增上缘;花的种子是因,花各有其种,即内在根据;土地日光等是外在条件,以辩证法说内外和合才能产生事物。我们自己也各有其种,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亲因。仅因不能形成事物,仅缘也不能形成。在缘起中,又自有主次之分,如会场上听众与主席互为缘起,但在缘起的会场上,毕竟听众是听众,主席是主席,因缘、增上缘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有的父母愚昧,而生下来的小孩很聪明,有的聪明父母生下的后代却很糊涂,种种差别,就易于得到解释。如上所述,并不是说人们的差别现象不受父母影响,但父母毕竟是增上缘而非亲因,有些孩子再教,进步仍然有限,说明只有增上缘还是不行的,增上缘再好,代替不了亲因的功能。后天的措施,必须有内在的基础。十二因缘中的“识”即你自己,你有此业识的行动,才投了胎;没有业识的作用,你为什么会投胎呢?这在十二因缘中现生即从此起,依此名色、六入、触、受都归在果里,这一段过程你就无能为力了。业力所牵,你想选择好的地方去投胎那是不可能的,全不由你,身心不由己,而取决于你过去所造的种种业。经过爱、取、有,有善有恶又产生了新的业。“有”就是业,又是来世因了。而造业之因即“无明”,无明即执一切法为实有的错误认识,产生了“爱”和“取”。(信息来源:摘自《论开悟》)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成语名称仰屋窃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qiè tàn成...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成语名称价增一顾成语拼音jià zēng yī gù成...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成语名称价值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í lián ch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成语名称仰面唾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tuò tiā...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