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46:32
缘起第一  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种种方便,教出苦轮。而众生不了业报因缘,罔知断恶修善。净信日微,五浊增盛。由此剧苦机感,倍关无缘慈应。爰有当机,名坚净信,咨请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广叹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种轮相,示善恶差别。以二种观道,归一实境界。仍诫业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应依忏法得清净已,然后修习二观,克获无难

缘起第一

  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种种方便,教出苦轮。而众生不了业报因缘,罔知断恶修善。净信日微,五浊增盛。由此剧苦机感,倍关无缘慈应。爰有当机,名坚净信,咨请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广叹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种轮相,示善恶差别。以二种观道,归一实境界。仍诫业重之人,不得先修定慧,应依忏法得清净已,然后修习二观,克获无难。此诚末世对症之神剂,而方便中之殊胜方便也。予悲障深,丁兹法乱。律、教、禅宗,淆讹匪一。幸逢斯典,开我迷云。理观、事仪,昭然可践。窃以诸忏十科行法,详略稍殊。一一阄陈,纤疑始决。罔敢师心,乃述缘起。

劝修第二

  若佛弟子,欲修出世正法者,欲现在无诸障缘者,欲除灭五逆十恶无间重业者,欲求资生众具皆得充饶者,欲令重难轻遮皆得消灭者,欲得优婆塞、沙弥、比丘清净律仪者,欲得菩萨三聚净戒者,欲获诸禅三昧者,欲获无相智慧者,欲求现证三乘果位者,欲随意往生净佛国土者,欲悟无生法忍圆满证入一实境界者,皆应受持修行此忏悔法。何以故?此是释迦如来格外弘慈,地藏菩萨称机悲愿。无苦不拔,无乐不与。依此修行,净信坚固。如经广明,所宜谛信。

简择同行第三

  经中不言人数多寡。准他行法,得至十人。但须严择,必求法器。倘无同志,独行弥善。或有真实为生死者,堪作伴侣,十人以内,多寡无妨。又必先审所求,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果证,或求往生,所求相合,方可同修。于十人内,仍须推一夙德为教授师。事仪、理观,微细秉承。切勿卤莽,唐捐苦行。

\

占察轮相第四

  忏悔之法,虽则普为众生发露众罪。然当人无始业习,各有偏强。是故经中先说占初轮相,然后明忏悔法。今欲修忏悔者,既已严净道场,宜于未建首前,各占轮相。简察善恶,何罪偏重,应的悔之。于修忏时,庶便陈白。(占法别附于后)

正修忏法第五

  准经自列,亦具十科。

  第一 严净道场

  经云:“欲修忏悔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第二 清净三业

  经云:“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准诸行法,每至秽处,必须更触衣。旋转既讫,洗浴清净,还着净衣。纵一日都不至秽,亦须一浴。终竟一期,或七日,或二七、三七,乃至千日,以得三业纯善轮相为期。于中专莫杂语,及一切接对、问讯。或有所需,但可直索,不得因事牵发余语。专秉一心,念所修法,不得刹那念世杂事。当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坚精努力,乃克有济。倘稍违净法,则唐丧劬劳,不可不慎。

  第三 香华供养

  行者初入道场,至法座前。敷具正身,合掌倚立。应先缘念:“一切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众生迷惑,流转可哀。我为众生翻迷归悟,礼敬三宝。”作是念已,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敬礼十方常住三宝。

\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华作供。手执香炉,作是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幡、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此段全用经文。作是念已,唱云:

  供养已,一切恭敬。

  一礼。

  第四 启请三宝、诸天

  本经无启请法。准余行仪,于建首日,宜致三请。良以三宝虽无所不在,而众生久积迷惑,背觉合尘,念与悲隔。今既翻迷归悟,应须缘念三宝,充满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作是念已,涕泪翘勤,逐位三请。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口作是唱: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云:“我三业性如虚空,释迦如来亦如是,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下皆准此,但改佛名及形相来处。至请贤圣,则云“一切贤圣亦如是”。余皆准知。三请毕,随作一礼。)  一心奉请,南无毗婆尸等过去七佛。  一心奉请,南无普光佛等五十三佛。  一心奉请,南无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唯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想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唯愿影现受供养。”)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法藏。(想如上。)  一心奉请,南无十方一切贤圣。  一心奉请,南无坚净信菩萨摩诃萨。(此是当机启教之人。应念菩萨为我等故,请问大法。我今得闻此最胜法,皆是菩萨莫大恩德。)  一心奉请,南无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应念此二菩萨慈悲慧行,普度群迷,与地藏菩萨威神无异。遍吉菩萨即普贤菩萨。)  一心奉请,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应念此是我等的对忏悔之主。依此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力故,令我无恶不灭,无善不生。我今归命启请,如子忆母。此为道场正主。余佛菩萨,同作证明。涕泣求哀,犹如面奉,必冀菩萨摄受护持。观想偈文,应知如上。)  一心奉请,梵、释、四王、天龙八部、僧伽蓝内护正法者、一切圣众。(例皆三请,但除礼拜。白衣无妨。)

  唯愿释迦慈父、七佛世尊、五十三佛、一切觉者,他心道眼,无碍见闻,身通自在,来降道场,摄取我等,令成净信。  《占察善恶业报》尊经、十方一切清净法藏,等真法性,充满虚空,显现道场,受我供养。  坚净信菩萨、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十方一切贤圣,不舍大慈,来临法座,哀怜覆护,证我行法。  地藏菩萨摩诃萨,救世真士、大智开士、善安慰说者、速除诸障增净信者,大慈大悲,不违本誓,放大光明,满我所愿。  护法天龙、伽蓝真宰,随我请来,坚守道场,却诸魔障,示现吉祥,令我所修,自在成就。  (每节执炉三说已,一礼。唯护法处,不须礼拜。白衣无妨。)

  第五 赞礼三宝

  经无赞法。不别立科,但取《十轮经》中地藏菩萨赞佛二偈,随行礼敬,合为一科。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  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  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愿无量劫中,常修多供养。

  一心敬礼过去毗婆尸佛。(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婆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下皆准此,但改佛菩萨名。)  一心敬礼尸弃佛。  一心敬礼毗舍浮佛。  一心敬礼拘留孙佛。  一心敬礼拘那含牟尼佛。  一心敬礼迦叶佛。  一心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敬礼普光佛。  一心敬礼普明佛。  一心敬礼普净佛。  一心敬礼多摩罗跋栴檀香佛。  一心敬礼栴檀光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佛。  一心敬礼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一心敬礼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一心敬礼摩尼幢灯光佛。  一心敬礼慧炬照佛。  一心敬礼海德光明佛。  一心敬礼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一心敬礼大强精进勇猛佛。  一心敬礼大悲光佛。  一心敬礼慈力王佛。  一心敬礼慈藏佛。  一心敬礼栴檀窟庄严胜佛。  一心敬礼贤善首佛。  一心敬礼善意佛。  一心敬礼广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金华光佛。  一心敬礼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虚空宝华光佛。  一心敬礼琉璃庄严王佛。  一心敬礼普现色身光佛。  一心敬礼不动智光佛。  一心敬礼降伏众魔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明佛。  一心敬礼智慧胜佛。  一心敬礼弥勒仙光佛。  一心敬礼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一心敬礼世净光佛。  一心敬礼龙种上尊王佛。  一心敬礼日月光佛。  一心敬礼日月珠光佛。  一心敬礼慧幢胜王佛。  一心敬礼狮子吼自在力王佛。  一心敬礼妙音胜佛。  一心敬礼常光幢佛。  一心敬礼观世灯佛。  一心敬礼慧威灯王佛。  一心敬礼法胜王佛。  一心敬礼须弥光佛。  一心敬礼须摩那华光佛。  一心敬礼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一心敬礼大慧力王佛。  一心敬礼阿閦毗欢喜光佛。  一心敬礼无量音声王佛。  一心敬礼才光佛。  一心敬礼金海光佛。  一心敬礼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一心敬礼大通光佛。  一心敬礼一切法幢满王佛。  一心敬礼东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想云:“诸佛法身如虚空,化事住世难思议。我皆影现化事前,一一皆悉归命礼。”)  一心敬礼东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西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东北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下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上方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  一心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三礼。此恐太繁,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为善也。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下一礼同。)  一心敬礼《占察善恶业报经》微妙法藏。  一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三礼。此亦依阄取决。倘能随十方面,一一致礼,尤善。)  一心敬礼坚净信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遍吉菩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此是忏主,应须三礼。想偈如前,但末句须云:“为求灭障接足礼。”又或各随所求,称之亦可。如求律仪,即云:“为求律仪接足礼。”求证果、求往生等,类此可知。)

  第六 修行忏悔

  经云:“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夫罪虽无量,而就轮相所现者尤为最重。能招恶果,能障圣道。故须惭愧涕泪,各别陈之。殷勤悔过,冀令消灭。五体投地,说重罪已。仍作是念:

  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但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地藏、十方佛前,普为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普为法界一切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

  唱已,五体投地。复作是念: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外加恶友;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业,广造众罪;事虽不广,恶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唯愿一切三宝、地藏菩萨,慈悲摄受,听我忏悔。

  作是念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至心忏悔。我及众生,自性清净。一实境界,诸佛体同。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计我我所,习诸恶法。三业六根,广造众罪。十恶五逆,重难轻遮。障慧障定,障诸戒品。致使长沦苦海,永无出期。设欲修行,多诸疑障。或扰外魔,或遭邪见。助缘缺乏,净信不成。今遇地藏菩萨摩诃萨,善安慰说,开我迷云。涤虑洗心,求哀悔过。唯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如是罪性,本唯空寂,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或一说,或三说,皆可。下四亦然。)  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此忏悔文,并下三愿,皆出本经。但于“唯愿”之前,撮略经中他处数语,以表说所作罪、一心仰告之意。余皆一字弗敢移易。

  第七 发劝请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劝请。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劝请已,归命礼三宝。

  第八 发随喜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随喜。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随喜已,归命礼三宝。

  第九 发回向愿

  我弟子某甲,至心回向。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回向已,归命礼三宝。

  第十 补发愿及端坐静室称念名号

  五悔法门,别有发愿。此经不说。盖以“劝请”等三,即是愿故。又行人修此忏法,所求不同。或求律仪,或求定慧,或求往生净土,或求现在安乐。今因阄决,听许补愿。是在修行者各自陈白,不容预拟成言也。然所求之愿,虽各不同,须与“四弘”相合,不得增长生死。诚恐不知梗概,违背经宗。聊陈大意,以便行持。或用或否,任从决择。

  我弟子某甲,至心发愿。愿十方三宝、地藏慈尊,哀愍护持,救拔拯济。令此国土,灾乱消除,正法流通,咸生净信,无诸障碍,永断魔邪。我及众生,重罪速灭,现离衰恼,充足资生。三聚戒根,毕竟清净。二种观道,应念现前。三昧总持,神通方便,四摄六度,无不圆成。了悟自心,一实境界。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侍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  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次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地藏菩萨。其惛盖多者,应于道场中旋绕诵念。昼三夜三,具如经说。七日之后,每旦以第二轮相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若不得三业纯善轮相者,虽见光明、异香、吉祥好梦等,止名虚妄,非善相也。若未获纯善轮相以前,止许称念地藏名号,未许修行观法。得善相后,乃于二种观道,可以如实修之。

别明二种观道第六

  (诸忏“坐禅”一科,即于忏毕出坛时修,故列在“正修第十”。此经二观,要于忏悔清净之后,方许正修。故十科毕,方别明之。)

  经云:“彼诸众生,但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乃至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又云:“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  又云:“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学唯心识观者,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念念观知,唯心生灭,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学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离一切分别想。渐渐能过四空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即复能入一行三昧,见佛无数,发深广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一者利根,先已能知一切外境,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疑,障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二者钝根,先未能知一切外境悉唯是心,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今依经文,略出其意。此经本以一实境界为体,二种观道为宗。若非洞明一实境界,无以称性起于二观。若非殷勤修习二观,无以契会一实境界。  “一实境界”者,即是不思议境,亦名诸法实相。谓“境界”即诸法,“一实”即实相。“境界”即事造三千,“一实”即理具三千。“境界”即权,“一实”即实。权实不二,理事一如,故名一实境界。  又以“境界”从“一实”,则一空一切空,不思议真谛也。以“一实”从“境界”,则一假一切假,不思议俗谛也。直云“一实境界”,则一中一切中,不思议中道第一义谛也。  故经云:“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岂非即空义耶?  又云:“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岂非即假义耶?  又云:“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又云:“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云:“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岂非即中义耶?  故知“一实境界”,则已收尽《中论》一偈之旨。“境界”即因缘所生法,“一实”即是空、假、中也。《中论》约观,故先立境。此经显谛,故先出理,依此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则知二种观道,全是不思议法门。  而复于中分利、分钝者,略出二意:一者,此经虽正明圆顿宗旨,而兼摄别机,名圆为利,名别为钝。二者,虽是圆机,于中仍分利钝。  初意者,圆教行人,于名字位中,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肉眼即名佛眼,故能学习真如实观。了知现前心性,本自不生,不复更灭,所谓法界一相。虽三千历然,而究竟平等。此即名字位中,初修观行之法也。得相似空三昧,位登五品,圆伏五住,故超过空等定境界相,入心寂三昧。即能入一行三昧,住坚信位。所谓六根清净,相似即佛也。故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以奢摩他是不思议三止,毗婆舍那是不思议三观。止观不二,即是般若第一义空,首楞严究竟解脱。初住分证,任运现前。十信位中,名得决定也。  若别教行人,名字位中,虽闻中道,未能了知,但可仰信,故须先学唯心识观。了知实无外境,唯有内心。即是从假入空,不无次第,故先得色寂三昧。准位当在别教十信,若望圆教,位在五品。次应学习信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则教之舍别从圆也。  次意者,圆教利机,即于识心,体其本寂,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云“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稍钝者,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即空、假、中,故云“应当先学唯心识观”也。然于一实境界,若善能得意,则称性所起二观,用虽不同,实无优劣。  言用不同者。如《详解》云:“唯识历事,真如观理。观本寂三千,为理观。昭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从理唯达法性,从事专昭起心。又直观一念本具三千,名理观。纵任三性,用于四运推检起心,变造十界,名事观。”故古人约起心不起心,推运不推运分之。  言无优劣者。如《详解》云:“须知《占察》‘知唯是心’,则于色界及诸外境不起分别,所以经云‘色寂三昧’,非谓事观专观外色。真如实观,思惟心性不生不灭,以能超过无色四空,心及心所二俱寂灭,是故经云‘心寂三昧’,非谓理观唯在内心。”又云:“修理观者,虽云但观理具,须知全修在性,则善修实相观也。修事观者,虽观能造十界之心,须知全性成修,则善修唯识观也。”又《指要钞》云:“应知观于内心,二观既尔。观于外境,二观亦然。”以此言之,则一色一香、一尘一法,皆了唯心,同归真实,随宜方便,究竟无殊。  又此二观,虽云忏悔得清净相,乃可修之。而正行忏悔及称念地藏名时,非无二观。如修忏时,始从香华供养,终至三归,历事分明,运想无滞,知唯心作,无实境界,是名唯心识观。若始从供养,乃至三归,事虽历历,一心不生,是名真如实观。又称名时,历历分明,知心如幻,地藏洪名不离自心,是名唯心识观。若观地藏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名真如实观。  又既得善相,正修二观之时,亦可仍前修行忏法及称名号。即以忏法、称名,助成二观,转更分明。所以菩萨五悔法门,始自凡夫,终于等觉,无不以之为进修方便。须知作法、取相、无生三种忏法,后后具于前前,前前亦通后后。事理相扶,始终一致,方名圆顿法门。倘轻忽事相,高谈名理,重罪不灭,善法不生。是故末世行人,切须体会坚净信菩萨问法苦心,深究地藏大士立法本意。以真实不欺诳心,不忽略心,痛切为生死心,无上大菩提心,于此经中,开发正解,成就真修,得坚固信,不堕疑障。如或不然,遇馔不食,宝山空回。救世真士、大智开士,亦末如之何也矣!

附:占轮相法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诸佛。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咨受正法。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  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至心敬礼地藏菩萨摩诃萨。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作是唱言: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散华作供。复运想云:

  一切佛法僧宝,乃至 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全文具《忏仪》中。须精熟之,使运想不滞。)

  供养已,一切恭敬。

  一礼。  次复别用香华,系心供养地藏菩萨。一心告言: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不知三世业报因缘,多怀疑惑。今以某事,敬依菩萨所示三种轮相,如法占察。至心仰叩地藏慈尊,愿以大悲力,加被拯接,除我疑障。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胡跪合掌,一心称念: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或称名,或默念,满足至千。乃作是白:

  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唯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作此语已,双手捧于轮相,承以净物。至诚殷重,仰手傍掷。谛观谛察,乃知相应与不相应,具如经说。须先自熟玩经文,知其大意,方可掷轮。否则自无细心,反疑轮为虚设,为罪多矣。  凡占轮相者,或欲具占三种轮相,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然后占初轮相。就初轮中所现善恶,一一主念,别占第二轮相。次复更占第三轮相。  若有欲修忏法,止占第一、第二两种轮相者。亦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次第占之。  若有为自、为他,但占第三轮相,欲知三世果报事者。亦应如是礼拜供养,称名作白,取第三轮相,频三掷之。记其所现之数,以知吉凶。  若有修忏已经七日之后,欲但占第二轮相,求纯善相者。于清晨时,唯须作白,频三掷之。

附:忏坛中斋佛仪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五十三佛。  南无十方一切佛事。  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  南无坚净信菩萨。  南无遍吉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三称毕,次诵《变食真言》二十一遍、《甘露真言》三遍,洒净。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