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3 09:48:10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人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人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唐代巴蜀佛教的成就可举几个例子。首先看当时最为发达的禅宗。慧能门下资州智诜对禅思想有独特发挥,传至保唐无住而形成保唐宗。这一系禅法与江东的牛头宗都曾兴盛一时,笼罩晚唐五代的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与它有着渊源关系。而净众无相弟子梓州意义神清,著《北山录》,博综三教玄旨,调合佛家各派学说,在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只是因为宋以后灯史多出洪州一系禅者编纂,故这一段史料多数湮没不传。中唐时期最重要的佛学家,一身兼桃华严与荷泽禅的宗密就是巴蜀人,他生在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在遂州(今四川遂宁市)大云寺道圆门下剃染。而他曾师法过的华严四祖澄观早年曾游峨眉,“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然后回五台才开讲《华严经》的。在民间佛教信仰方面,开元、天宝以后,巴蜀成为唐代大悲观音信仰的中心之一。段成式在《寺塔记》中曾记载,当时一种密教千手千眼观音“先天菩萨”造像即由成都传至京城。据黄休复记载,建中元年(781)辛澄在蜀大圣慈寺画观音。《宣和画谱》著录他画大悲观音二帧。晚唐名僧知玄曾在彭山象耳山提倡大悲信仰;当时的画家李升亦画有“象耳山大悲真相”。密教观音在巴蜀的传播是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否与西藏佛教有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唐代巴蜀,人文荟萃。如陈子昂、李白都出生在这里;这里又是众多文人宦游、践履之地。这里佛教繁盛的思想气氛给曾生活于其间的文人以影响,也章章表见于史实,以下,仅在初、盛、晚唐各举一例。

首先看“初唐四杰”,这是初唐文坛的代表人物,唐代文学大繁荣的先驱。“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都到过巴蜀。王、卢二人的思想与创作均受到巴蜀佛教影响。

据王勃《人蜀纪行诗序》,他于总章二年(669)五月自长安入蜀,滞留二载,先后游历了汉、剑、绵、益、彭、梓等州。他出身于太原王氏,是北朝以信佛著名的氏族。但他本人的信仰,与人蜀有直接关系。他自陈是“我辞秦、陇,耒游巴蜀,胜地归心,名都憩足”。杨炯称赞他“西南洪笔,咸出其辞,每有一文,海内惊瞻”,这其中释教碑是重要部分。今存作于巴蜀的释教碑有《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梓州兜率寺浮图碑》、《梓州慧义寺碑铭》、《梓州飞鸟县白鹤寺碑》、《梓州通县惠普寺碑》、《梓州郭县灵瑞寺浮图碑》、《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彭州九陇县神怀寺碑》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诗作。

王勃的释教骈体碑文,典丽精工,在艺术上堪称上乘之作。所记录有关巴蜀佛教兴衰史实,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史料价值。其中写到净土信仰,可看出王勃对佛教的理解。而描摹寺塔风物,也流露出“澡雪神襟,清疏视听,忘机境于纷扰,置怀抱于真寂”的宗教感情。

卢照邻与巴蜀有着更密切的关系。他早年为邓王府典签,曾奉使益州,时在永徽六年(655),22岁;自龙朔三年(663),任益州新都尉,两考6年;然后又在巴蜀漫游2年。他在《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中说自己“晚更笃信佛法”,实际上在巴蜀时已倾向佛教。他初游益州,有《石镜寺》诗说:

钵衣千古佛,宝月两重悬,隐隐香山夜,钟声彻九天。

后来游彭州有《游昌化山精舍》诗更表示:

宝地乘峰小,香台接汉高。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佛思禅境,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在益州还作有《益州长史胡树礼为亡女造画赞》、《相乐夫人檀龛赞》等礼佛文字,显示了他对佛教的崇信。

值得注意的是,王勃游巴蜀,曾与卢相会。今存二人诗集中有“九日”和“三月曲水宴”的唱和诗。当时王勃已大有文名,且长卢十余岁。王勃的佛教信仰对卢应有影响。

王与卢离开巴蜀后,佛教信仰都有所发展。王勃有《四分律宗记序》一文,谓为西京太原寺索律师《四分律宗记》所作序;而据《宋高僧传》,怀素“至上元三年丙子归京,奉诏住西太原寺”,作《开四分律记》,则王文“索”系“素”之讹。这证明王勃与律宗大德怀素有密切关系。而卢照邻结交孙思邈,见所作《病梨树赋》和引日唐书·孙思邈传》;而孙与著名佛学家道宣有交往,可能卢也与之有联系。卢晚年写《五悲文》,已把佛教看作人生解脱的理想。

“四杰”本是唐代文学繁荣的先驱人物,王、卢等与佛教的关系对整个唐代文坛也是有象征意义的。

杜甫天宝十四载作《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云:

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又大历二年作《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云: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郭沫若先生曾大抵按编年次序举出另外的十四诗例,证明他“从早年经过中年,以至暮年,信仰佛教的情趣是一贯的,而且愈老而信愈笃”,这个论断是真实可靠的。但对此如何分析、评价,尚须深入探讨。

具体到杜甫与巴蜀佛教的关系,早在章仇兼琼镇蜀(739—746)时,即请无相“开禅法,居净从寺”。到杜鸿渐于永泰二年(766)讨崔旰人蜀,又曾就白崖山请无住,顶礼问法,“鸿渐未离剑南,每日不离左右”。这正是保唐宗大发展的时期。这其间,杜甫人蜀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氏是习禅世家,武父严挺之是神秀门下义福的俗弟子。杜甫身经数年战乱之苦,又经历了仕途坎坷,在探刻的内心反省中,佛教的解脱意识,特别是禅宗对自我心性的探求,更易于产生共鸣。直接的表现是他写了许多游佛寺的诗。这些作品的内容已与早年如登慈恩寺塔抒写游兴、寄托感慨不同,而往往真能体察佛家精义,例如一般系于宝应元年(762)梓州作的《谒文公上方》:

……吾师雨花外,不下十年余。长者自布金,禅龛只宴如。大珠脱玷翳,白月当空虚。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久遭诗酒污,何事忝簪裾?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

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无生有汲引,兹理傥吹嘘。浦起龙评此诗,谓“诗有似偈处,为坡公佛门文字之祖”。这种“似偈”的写作方法,是杜甫创作中的新表现;而其中对“无生”佛理的向往,则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变化。他游新津修觉寺(《游修觉寺》、《后游》)、涪州香积寺(《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梓州牛头寺(《上牛头寺》、《望牛头寺》)、兜率寺(《上兜率寺》、《望兜率寺》)、惠义寺(《陪四使君登惠义寺》)等诗作亦大体如此。如《后游》诗曰: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这里表现的物我一如的“无心”境界,完全是“人禅”的。又如《望牛头寺》的结句说:“休作狂歌客,回看不住心。”这是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典,相传慧能就是因闻“一客读《金刚经》”而“心明便悟”的。这就不只是表“禅趣”,而且直接是以“禅语”明“禅理”了。

更深刻的表现还在诗的意境与风格的变化上。人蜀后,杜甫写了不少抒写潇散闲逸情趣,风格高简闲淡的诗,与前此的忠愤感激之作很不同,佛教影响是促成创作风格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江亭》诗:

坦腹江亭卧,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频眉。这里“水流”一联,是历来被赞的名句。罗大经评论说:“……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等句,直把作景物看亦可,把作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就是说,这当然是生动的写景的句子,但其中包蕴着令人玩索的理趣。

这理趣正与禅的轻安逸悦的无念无住的意识相通。如七律《卜居》、《江村》、《绝句漫兴九首》等蜀中所作的一批诗都是如此。这类诗形成为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的一个特色。它们也反映了杜甫心境的一个侧面,赵孟坚有诗说:

少陵动感慨,忠义胆所宣。有时心境夷,亦复轻翩翩。纤纤白云闲,无心游日边。

风石激而奇,奔进生云烟。讵以天然态,而事斧凿鐫醉尔一觞酒,警尔心地偏……

在赵孟坚看来,这种超逸自如的心境的抒写,正是杜甫丰富内心世界的一面。包恢则指出:

李之“晏坐寂不动,茫然冥真心”,杜之“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虽未免杂于异端,其志亦高人几等矣。这直接肯定了佛家影响于杜甫创作的积极意义。

\

杜甫在严武宅咏竹,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之句。张锚议论说:“杜甫诗中佛,能言竹有香。欲知殊胜处,说着早清凉。”还有人称杜甫此联为咏竹绝唱,因为“竹之净易吟之,竹之香谁嗅哉!”像这种诗,不仅意兴奇美,而且理趣深长。张镃评为“诗中佛”,除了意指其高妙外,也是说明佛教心性观念对杜诗的影响。

晚唐看看李商隐。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0)40岁作为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人蜀,到十年45岁随柳入朝,这已是他潦倒一生的暮年。李商隐早年虽然也接触过佛教,但他亲到玉阳、王屋学道,对道教更有兴趣。他在《樊南乙集序》中说:

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这里所谓“丧家失道”,指大中五年妻王氏亡殁,其后即人蜀。所以他“克意事佛”正是在蜀中。他曾称自己的幕僚生活是“虽从幕府,常在道场”。他曾在慧义寺经藏院自出俸财,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花经》,嘱柳为记。顺便指出,柳也是“备如来之行愿”的佛教徒。

东川节度镇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李商隐在这里作《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这里供养了净众无相、保唐无住和洪州宗马祖道一及其弟子西堂智藏四人。王勃、杨炯游慧义寺,均有碑记,当然无关于禅宗。杜甫游慧义寺,从时代看,这里应已是禅宗传法基地。其时梓州有僧圆觉,即师成都金法师(无相)。而李商隐作“四证微筌”的四人碑记,显然这里与四位著名禅师有关。特别是文中指出道一“遄违百濮,直出三巴,拂衡岳以徜徉,指曹溪而怅望”,暗示了他与四川禅宗的关系。梓州妻县南八十里有马祖寺,或为马祖曾住锡之地。因此,马祖或也曾住慧义寺。这些都是禅宗史值得注意的情况。李文不止提供了关于禅宗史的珍贵史料,而且表明了他本人与禅宗的关系。晚唐时不少禅师入巴蜀,礼峨眉。大中八年,沩山灵祐圆寂,“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这是李与禅宗关系的又一史实。

在西蜀,李商隐又曾与名僧知玄国师交往。玄,眉州洪雅人,入京为唐文宗所重,图画禁中,赐国师号。大中八年上章乞归故里,李与之结交即在些时。《宋高僧传》说:

……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伦辈,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时居永崇里,玄居兴喜寺。义山苦眼疾,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读经疾愈。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诀引……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这里的书偈事应在自蜀回京以后。张尔田断定《宋传》玄传出僧彻所述,李与他的关系“事皆征信,不必怀疑。”

据统计,以信佛著名的白居易所作佛教诗占全部诗作8%,杜牧为2%,而李商隐为5%所以李商隐作品中的佛教影响是相当深刻的。他的幽渺的情思的佛教成分,人们往往不注意。钱谦益引石林道源的话说道:

诗至于义山,慧极而流,思深而荡,流旋荡复,尘落影谢,则情澜障而欲心尽矣。春蚕到死,蜡烛灰干,香销梦断,霜降水涸,斯亦箧蚊树猴之善喻也。这种见解是值得参考的。(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成语名称仪表堂堂成语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成语名称以黑为白成语拼音yǐ hēi wéi bái成...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