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唐禅宗高僧 _13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3 09:50:02
青原行思行思,又名青原行思(671-740),俗姓刘,唐佛教禅宗高僧,庐陵(吉安)人。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少年出家,24岁慕名前往岭南曹溪拜六祖慧能为师,亲近慧能大师15年,后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他继承六祖慧能的“顿悟&
  青原行思
  行思,又名青原行思(671-740),俗姓刘,唐佛教禅宗高僧,庐陵(吉安)人。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寺,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少年出家,24岁慕名前往岭南曹溪拜六祖慧能为师,亲近慧能大师15年,后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他继承六祖慧能的“顿悟”禅法,并发扬光大。他认为,客观世界及其变化,都是“心”的幻觉,由“心”所决定,就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就是佛,而佛性是人皆有之的本性。他教导信徒们发扬自身的佛性,不要“心”外求佛,力倡禅宗“本性是佛”的观点,比佛教原有的修行方法、学说主张都更为直截便当,简易而有力。青原行思68岁圆寂。唐玄宗赐建“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于青原山后,历代信徒顶礼膜拜。
  【简介】
  行思(671-740),唐代著名禅师,,即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严田镇龙云下村人。[1] 俗姓刘,相传他系汉长
  沙王之后裔。行思与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南岳怀让并列为六祖惠能大师座下五大弟子。
  禅宗南宗分为怀让的南岳和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两大法系又衍化出五个宗派,合称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属青原法系。 曹洞宗以宜丰洞山、宜黄曹山为基地,日见兴旺,长期流传,影响及于国外。五代时传入朝鲜,南宋时传至日本。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塔曰归真。
  【身世】
  中国禅宗发展到唐代,如日中天,六祖惠能大师门下涌现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五位杰出弟子,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为最。
  青原行思的生卒年、家世和籍贯,历代佛教史籍却语焉不详。南宋释普济(1179-1253)所撰之《五灯会元·行思传》仅谓其为“吉州安成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阴历十二月十三日(741年1月)在江西省青原山净居寺“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塔真身于寺”,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874-879)谥号“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之《中国佛教》则谓其为“庐陵吉安县人”。至于其生年、家世和确切籍贯,则无一提及,遂成千古疑案,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笔者有鉴于此,在江西吉安市一挚友的协助下,前往青原山净居寺、安福县(即古安成)严田乡实地考察,并至吉安市图书馆查阅史籍,终于弄清了青原行思的生年应为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咸亨四年,即公元670年-673年。卒年应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开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38年-741年;世寿六十八岁。其远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或楚元王刘交)。其故里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平都镇西北三十公里之严田乡龙云下刘村。相传行思幼时头长癞痢,小名“刘癞痢”。又因其智慧超群,料事如神,有未卜先知之能,乡人皆赞其是“刘半仙”。至今在严田一带仍流传着刘癞痢的传奇故事。
  生卒年:
  在吉安市青原山净居古刹内,有一尊铸于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的大铜钟,其上的《青原净居禅寺钟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土七祖慈应禅师,族出安成刘氏,唐开元二十六年于山趺化。”吉安市图书馆所藏之清初康熙八年(1669)青原山净居寺住持笑峰大然编纂刊印之《青原山志略·卷六》第26页载有肖发生所撰之《青原遗碑记》,谓:“天宝六载(747)碑略曰:七祖,长沙定王(刘)发后,得旨曹溪,遂住青原。开元二十六载(坐)化,寿六十八。”
  综合这两段史料的记载,皆言青原行思卒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青原遗碑略记》更明言其享寿六十八,则依此推之,其生年应为唐咸亨元年(670)。《略记》中还披露了这样一个信息,即青原山唐代遗碑立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六年(747),距行思辞世仅九年,故其记载应是可信的。如此,青原行思的生卒年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即公元670-738年。若按释普济《五灯会元·行思传》的记载,行思卒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1),则其生年应为咸亨四年(673)。
  家世和籍贯:
  《青原山净居禅寺钟铭》云:“东土七祖慈应禅师,族出安成刘氏”。古代的安成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安福置县肇始于西汉,初名安平县。东汉时期,更名平都县。隋代(581-618)废郡置安复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约621年)改名安福县,遂相沿至今,垂一千四百年矣。县城为平都镇。据南朝梁代沈约(441-513)所撰《宋书·二十六·州郡》载: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宝鼎二年(267),分豫章、庐陵、长沙等郡设置安成郡,治所即设平都县(今安福县严田镇横屋村一带),下辖平都、永新、安成、新渝、宜春、萍乡等七县。
  吉安市图书馆所藏之康熙八年《青原山志略·卷六》第26页所载之肖发生撰《青原遗碑略记》云:“天宝六载碑略曰:七祖,汉长沙定王(刘)发后(裔)。”查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十四·诸侯王表》,上面列刘发为西汉景帝刘启之子,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被立为长沙定王。《汉书·十五·王子侯表》列长沙定王之子刘苍、刘成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分别被封为豫章郡安成思侯、宜春侯。
  至此,青原行思为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但笔者进一步追根溯源,却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原来,笔者有一挚友刘某,祖籍安福县西北的严田乡龙云下刘村。该村距平都镇三十公里,为县内刘姓聚居地。村中的刘氏祠堂,是一座三进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后进专设一间房供奉七祖神位,人称“七仙间”,房内存放着族谱。可惜的是,祠堂不幸于1988年被大火烧毁,仅余外砖墙。祠堂大门对联曰“公侯将相府,忠臣学士家”,显示着其祖先的煌煌业绩。村庄东部,为行思一族的聚居地,亦即行思的诞生地。苍苍古树掩映下的“笃公祠”,即是行思一族的祠堂。
  在刘某的大力协助下,笔者得以查阅民国三十六年(1947)纂修之《笪桥刘氏宗谱·列传第二》,上面记载:行思的远祖迁居安福县城北笪桥,始于东晋安城太守刘遐。传云:“(刘)遐(一作‘瑕’),西洛(今洛阳)人,楚元王(刘)交后也,仕晋为安成(城)太守。任满,留居安成(城)笪桥,遂家焉。子孙繁衍,是为笪桥刘氏始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刘氏始祖不是长沙定王刘发,而是楚元王刘交。考《汉书·十四·诸侯王表》,上列“楚元王(刘)交,高帝(刘邦)弟”,其孙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谋反被诛,遂无后嗣。当然,不嗣王位的后裔不尽被诛而繁衍下来,也有可能。但青原行思的远祖究竟是长沙定王刘发还是楚元王刘交,因无确切的史料,目前尚无从考证。不过青原行思为汉朝宗室之后,则是不争的事实。
  《笪桥刘氏宗谱·列传第二》叙述青原行思的远祖刘乔:“(刘)乔,字子高,安成公(指刘遐)五世孙也,为南(朝刘)宋安成王右常侍,以贤能着声。没(殁),江淹(444-505)铭其墓。”
  《笪桥刘氏宗谱·列传第二》述青原行思的祖父刘延:“(刘)延,字延年,安成公十世孙,仕隋为吏部尚书(员外)郎。及炀帝遇害(大业十四年江都政变,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煽动兵变弑逆隋炀帝于江都宫中),弃官归笪桥,徙龙云下村,不复出,德化乡里。已而立祠于炀冈之上,肖炀帝像祀之,不忘所事也。后人高其义,并塑其像于侧,世奉香火,遂以为守土之神。子二,(刘)铨、(刘)锡。(刘)铨子二,(刘)行忠、(刘)行恕。(刘)行忠为唐秦州道行军副总管。(刘)行恕娶姚丞相崇(姚崇,651-721,唐开元时期的著名丞相)女,生(刘)忱,登唐广德甲辰(764年)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刘)锡子二,(刘)行志、(刘)行思。(刘)行思出家,(谥)号弘济禅师。”
  《笪桥刘氏宗谱·列传第二》综合旧族谱和《吉安府志》有关青原行思的史料叙述道:“弘济禅师,名行思,出安成下村刘氏,隋尚书员外郎(刘)延之孙也。闻曹溪六祖法席盛化,径往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六)祖问:‘汝曾作么生来?’(行)思答曰:‘圣谛亦不为。’(六)祖曰:‘落何阶级?’(行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令师首众。一日,(六)祖谓(行思)曰:‘汝当分化一方。’师既得法,遂回吉州,住青原山净居寺,弘法绍化,大阐禅宗,至今凡身犹存,塔曰‘归真’。”
  与青原行思同村的村民还取出一册他们珍藏的清末民初编纂的《安成下村龙云刘氏民房敬宗堂谱》残本,那上面所记载的“十世祖(刘)延”的史料,与《笪桥刘氏宗谱·列传第二》所述完全一致,皆谓青原行思为刘延之孙。
  还有一村民取出其珍藏的清末民初的手抄本《安成龙云刘氏三村一源世系四字经》,那上面也有刘忱“官至御史,唐朝建勋;忱叔行思,青原为仙;名曰七祖,肉身昭然”之类的字句。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青原行思禅师为西汉王朝宗室后裔,其故里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城西北三十公里之严田乡龙云下刘村。
  从《笪桥刘氏宗谱·列传第二》等谱系史料看,青原行思幼年出家后,并未改变俗名,而是沿用族谱上的“行”字辈“行思”作法名。至于法号,《青原净居禅寺钟铭》则谓为“慈应”。他受具足戒后,前往广东韶关曹溪南华寺,参礼六祖惠能大师(638-713),问答如前述。惠能很器重他,列为上首弟子。一天,惠能对他说:“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传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毋令断绝。”行思既得法,遂奉师命弘化一方,回吉州青原山安隐寺驻锡。安隐寺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705),他在此地开堂说法,招纳徒众,四方禅僧,闻风来集,青原山遂成为著名的南派禅宗道场。特别是六祖惠能大师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圆寂后,曹溪僧众多慕名来青原山依止行思,其中著名者有后来被誉为禅宗八祖的石头希迁(700-790)、荷泽神会等人。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敕赐安隐寺“净居寺”匾额,遂改今名,垂九百余年矣。
  惠能坐化前,其身边年仅十四岁的小沙弥石头希迁问他:“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惠能答:“寻思去。”希迁一时未明师意。惠能圆寂后,希迁终日独坐冥思苦想,不得要领。首座问他:“祖师已逝,空坐奚为?”希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首座曰:“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希迁得其点破,恍然大悟,始知六祖遗嘱“寻思去”,不是指冥思苦想,而是“寻(行)思去”。于是千里迢迢,行脚至青原山,依止这位年长他二十九岁的师兄学修。希迁先在惠能门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证悟。当他初到安隐寺见师兄时,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着什么来了?他答: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又问:那么你为什么要到曹溪去?希迁答:若不去曹溪,怎知不失。显见其言下承当,自信之切,故甚得行思器重,欣然叹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尽付心法与他,后终成大器[2] 。
  【传承】
  行思禅师自幼出家,生性沉默,同修们每次聚集论道,行思禅师皆默然自照。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行思闻曹溪法盛,遂前往参礼。行思初见六祖时,六祖从与他的对话中得知,行思已经证得了般若空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等二边分别,于是对行思禅师十分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当一方化主。当时,六祖座下众徒很多,龙象之才亦不少见,而行思禅师却独居徒众之首,其修证境界,犹如当年二祖不言,达摩便谓他“得髓”一样,足见他已得六祖之髓。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时年76岁的六祖惠能,预感人寿将终,召首徒行思诣座前,对行思说:"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以衣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无令断绝",乃自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传法二祖慧可以后诸祖师往下传承的"禅语",也是诸祖传法的印信。)
  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即回到吉安青原山净(一作静)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开法化众,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其禅风素来以扑朔迷离著称。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为禅宗顿悟学派献出了毕生精力。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塔曰归真。
  禅宗南宗分为怀让的南岳和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两大法系又衍化出五个宗派,合称禅宗五家。其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属青原法系。曹洞宗以宜丰洞山、宜黄曹山为基地,日见兴旺,长期流传,影响及于国外。五代时传入朝鲜,南宋时传至日本。
  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会下学徒虽众,师居首焉。亦犹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一日,祖谓师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师既得法,归住青原。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石头和尚。]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没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直诣静居参礼。师曰:“子何方来?”迁曰:“曹溪。”师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什么时至此间?”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曰:“曹溪。”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师令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钝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岳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玄沙曰:“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迁便回。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钝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荷泽神会来参,师问:“甚处来?”曰:“曹溪。”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立。师曰:“犹带瓦砾在。”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师曰:“设有,汝向什么处着?”[玄沙云:“果然。”云居锡云:“只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砾?”]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么价?”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济禅师、归真之塔。
  【语录】
  圣谛亦不为
  师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六祖曰:“汝曾作什么来?”
  师曰:“圣谛亦不为。”
  不落阶级
  师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六祖曰:“汝曾作什么来?”
  师曰:“圣谛亦不为。”
  祖曰:“落何阶级?”
  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祖深器之。
  传法不传衣
  六祖会下学徒虽众,师居首焉。亦犹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
  一日,祖谓师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师既得法,归住青原。]
  石头本不失
  师曰:“子何方来?”
  希迁曰:“曹溪。”
  师曰:“将得什么来?”
  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
  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

rdquo;
  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师曰:“汝今识吾否?”
  曰:“识又争能识得?”
  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不离曹溪
  希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什么时至此间?”
  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
  曰:“希迁不从曹溪来。”
  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
  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
  曰:“曹溪。”
  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
  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
  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
  曰:“若到即有也。”
  师曰:“未在,更道。”
  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石头送信
  师令希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金出】斧子,与汝住山。”
  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
  岳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
  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迁便回。
\

>  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
  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金出】斧子,祇今便请。”
  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金出】,ㄊㄨˊ,钝也〕
  犹带瓦砾
  荷泽神会来参,师问:“甚处来?”
  曰:“曹溪。”
  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立。
  师曰:“犹带瓦砾在。”
  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
  师曰:“设有,汝向什么处着?”
  [玄沙云:“果然。”云居锡云:“祇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砾?”]
  庐陵米价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庐陵米作么价?”
  【影响】
  和南岳怀让相似,青原行思自己也于世不闻,但其弟子们却大弘其禅法,法席大盛。希迁门下的惟严,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良价。良价于大中末年开始,在新丰山接诱学徒,后移豫章高安之洞山弘化;他的弟子来寂,居抚州(江西抚州)之曹山传扬师说,后移宜黄,师徒共创“曹洞宗”。而青原行思的另一支道悟,传崇信、宣鉴而至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帅扶植,经常徒众不下千人,唐懿宗赐号和紫袈裟。他的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受到广州地方官支持,形成“云门宗”。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经桂琛而至文益,先居临川(江西抚州)开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凉寺,死后李璟追谥为“大法眼禅师”,遂成“法眼宗”。也正因为如此,惠能禅宗法门,青原行思的传承之功也是不可磨灭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成语名称以防未然成语拼音yǐ fáng wèi rán成...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成语名称以长攻短成语拼音yǐ cháng gōng duǎ...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