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唯识中的“识”与圣者之“智”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4 09:43:22
编辑:小勇

zf:   唯识体系中的“识”是否包括圣者之“智”?  大千:   包括。所以如果在广义上说,也可以都称为识(或者也有把识称为智的),比如于佛位亦有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阿摩罗识等称呼。起个什么名字,只是为了说明一种道理,并不就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只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就不会影响对事物本身的正确理解。  上一个问题涉及凡夫意识能够认识到的虚拟世界和圣者智实证的真实境界两方面,而现在这个问题就完全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圣者境界的事,应该是更不容易讨论了,所以先讨论上一个问题,可能会减少一点儿讨论现在这个问题的困难。  识与智既有不同,也有联系,因为智是由识转变成的,所以既是不同的阶段,又有相续的关系。识是如何转变成智的呢?我们凡夫无始以来起惑造业,熏习了无量的染污种子,说其染污就是因为执着有我(略说有人我法我,也就是我和我所、能取和所取、精神和物质等等),由此产生贪嗔痴三毒和生死轮回的业报。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消除三毒、出离生死,化身示现走向解脱的佛法,其核心就是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我们闻思修佛法熏习成的种子与无始以来所熏习的染污种子的性质就正成相反,由于明白无我了,就能逆贪嗔痴而修施忍慧,还债消业就能消除生死轮回的业报,获得解脱,证得与佛菩萨一样的清净境界,所以闻思修佛法的种子被称为清净种子。  生死中每一刹那显现我们生死轮回的业报都要消耗掉大量的染污种子,如果我们面对业报继续起惑造业熏习补充染污种子,那这生死轮回就自然能平衡地延续下去,而如果我们面对业报却闻思修佛法熏习清净种子,就自然形成染污种子减少、清净种子增多的转染成净的修行过程,当这种清净种子的熏习达到一定比例(大约一少半)时,每一刹那生起现行业报所需要的所有染污种子之间的联系就会受到阻碍,本来需要执着有我和我所的染污种子来生起有“我”和有“器世间”的感觉,可在联络所需同伴的时候,却发现旁边有不少专门破除我和我所颠倒感觉的清净种子,后者自然是帮不上这个忙的,结果造成染污种子相互之间不能顺利地联络和聚合,万缘中只要差一缘尚未聚合,整个染污的现行业报就不可能生起,至此生死轮回就被中断了,生死长梦至此结束了,一位初地菩萨就此诞生了,生死长梦中的一切事物不再显现,如《摄大乘论》说“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这就是识转成了根本智从而实证了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的空性,后得智随即生起,世界本来面目自然现前,无始以来第一次实证甚深缘起法,如梦初醒第一次亲证真实,原来三界就只有心,其余一切都只不过是心中的妄想而已,现量亲证实际存在的心识刹那生灭、如幻如梦(而不是我们凡夫虽然比量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而现量感觉却如真实一般),而心识所梦、也就是意识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梦想、妄想,无数众生因果业报所有因缘:每位众生现在正在做什么样的梦,过去曾经造下什么样的业种,将来成什么相应的果报了了分明刹那现前,心中生起极大欢喜,所以初地就叫做极欢喜地。  染污和清净两种种子虽然染净性质相反,所指方向相背,所生结果殊异,但其熏成的形式和过程却是一样的,都是心识一切现量和比量思维活动熏成的种子(用现在的话也可以说,是一切起心动念在深层潜意识中留下的记忆),只是在两种种子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发生变化时,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在转染成净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转识成智的质变,进入一种更高层次的状态,而实际上它们的生成方式仍是一样的,所以如果在广义上说,也可以都称为识(或者也有把识称为智的),比如于佛位亦有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阿摩罗识等称呼。称名,只是为了说明一种道理,并不就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只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就不会影响对事物本身的正确理解。  如果在需要狭义使用识的时候,“识”字的实际所指又会发生变化,比如在上述广义之识中,要分析凡夫识与圣者智的差别的时候,就要使用狭义之识了,佛教经论中大量的论述都是使用的这种狭义之识,而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时候,他是用“识”字表示三界所有实际存在之有为法,所以这时应该是指广义之识。  zf:   通过与千兄的讨论,在下了知,唯识这一大体系中包含了许多“子体系”,这些“子体系”之间的见解并不完全相同,这其中可能就包括对“识”含义的不同理解。  在下想提醒千兄的是:在同一“子体系”内,同一概念应尽量具有相同的内含;若有“广义”、“狭义”之差时,应予以特别说明,这样才不致给后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毫无疑问,教理本身不能替代对实相的证入,但教理如同指月之指,可将人之目光指向明月。若手指不停地变换着方位,欲见月之人便会有不知所措之感。  由于千兄以恢复唯识古说为己任,在下这一提醒或许对千兄构造“理论体系”时有用。  仁兄的这一解说大可商榷。  一、“无数众生因果业报所有因缘:每位众生现在正在做什么样的梦,过去曾经造下什么样的业种,将来成什么相应的果报,了了分明刹那现前。”这绝不是初地菩萨所能如实见到的。在十二支因缘中,十地菩萨尚不能全见,更不要说初地菩萨了。  二、如果说初地菩萨的生死长梦结束了,他在梦醒之时为什么不能全见十二支因缘?  三、初地菩萨的所知障显然没有破净,而在没有破尽所知障的心中,“真实”和“梦幻”是如何显现的?  如果仁兄觉得这些问题并非无稽之谈,可以慢慢思考,不必急于回答。

\

编辑:小勇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成语名称仰拾俯取成语拼音yǎng shí fǔ qǔ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成语名称仰屋窃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qiè tà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