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善导大师发菩提心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4 09:50:35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导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导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语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导不得往生。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燄亦來燒道。

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迴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

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無疑。正欲倒迴,群賊惡獸,漸漸來迫。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迴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無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

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

  言無人空迴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燄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著,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彿相見,慶喜何極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不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

  注:以上内容恭录自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成语名称价值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í lián ch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成语名称仰面唾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tuò tiā...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成语名称仰手接飞猱,俯身...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成语名称仰屋着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