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四位近代名士的祖德事迹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6 09:51:29
《蜀中净土》编者按  妙观法师,湖南省人,于江西云居山出家,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研究天台教理、熟悉净土教义,曾在湖南佛学院任教多年。本文是《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之续篇,记载四位近代名人的祖德事迹。  参考:妙观法师文章《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前3篇(12位古今名人祖德事迹)之四——近代章太炎、李叔同、沈钧儒、郭沫若之祖上厚德惠及后代  “因果相循”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正理。但是由于世人不善于

《蜀中净土》编者按

  妙观法师,湖南省人,于江西云居山出家,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研究天台教理、熟悉净土教义,曾在湖南佛学院任教多年。本文是《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之续篇,记载四位近代名人的祖德事迹。

  参考:妙观法师文章《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前3篇(12位古今名人祖德事迹)


之四——近代章太炎、李叔同、沈钧儒、郭沫若之祖上厚德惠及后代

  “因果相循”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正理。但是由于世人不善于观察。极易被假相所迷惑,便说“做善未必得福,做恶未必得祸”。或者说“为何行善却短命贫贱?做恶却富贵长寿?”由于此种认识之普遍。故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在给杨宗慎居士的书信中说:“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不知祸福之来,有近有远,迟早不定。近则人俱得见。远则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印光法师的这段语录,详尽的揭示了事实真相。以下我亦选取近现代四位名士,以记录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事迹,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角度。来佐证因果报应的真实存在。

  章太炎(1869-1936年),字枚叔,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曾担任光复会会长。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华国月刊》社长。修订礼制会会长。是近代杰出的革命家,著名的学者。关于章太炎的祖德。则必要提及他的曾祖父章均的事迹。章均,字安圃,号治斋,杭州余杭仓前镇人,以廪贡生任海盐训导。善于理财经营,清道光七年,章均与侄儿章锦合力,捐钱三万贯,在余杭的东门创建了苕南书院,剩下的钱存典生息,作为补助学生的经费。县里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命建“乐善好施”坊于书院前。他又捐田千亩,及捐钱财,建立义庄(慈善机构),凡是族中的孤寡残疾老弱之人,每月都赠给粮食;贫寒者的婚事或者丧事,则给予资助。又开办义塾,捐钱助学。以帮助族中贫寒子弟入学读书。培昌南货店就是章太炎的祖辈为赈济族人、乡里而开设的。先祖捐资助学的义举。积德所感。曾孙章太炎成为“国学泰斗”。在学术上,章太炎的研究广泛,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一生,不但参予政治,也常常讲学。著述颇多。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美誉。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息,学名文涛,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生于天津。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22岁入南洋公学,光绪三十二年,他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回国后,他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后加入“南社”诗社,与南社同人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兼任《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编辑。不久,到杭州执教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即第一师范学校),并到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兼课。他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七年之久,培育出许多艺术人才。叔同本有改革社会的理想,但眼见当时的社会腐败黑暗,自己无力改变。又于佛法处多受启发,遂于民国7年(即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从此遁入空门,关于李叔同的身世。可以说他是生在一个“积善之家”。叔同降生之时。其父已至人生的晚年。说起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他是一位曾经弃官的商人,修身严谨。精通儒家,兼修禅宗,饮食起居,皆以《论语》的乡党篇为准则,没有违背之处。李筱楼性格乐善好施,专门帮助贫穷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每到秋末冬初,李筱楼会到各乡村,向贫苦之家探访,量情对苦难之人给予帮助。他又开设存育所,每到冬季,收养乞丐,不使挨饿受冻,每年花费千万的钱财,而从不吝惜,他还喜欢放生,所救护的鱼鸟不计其数。天津人都称之为“李善人”。李叔同的小时候,有一天在饭前,饭桌有点歪斜,他的母亲训诫他:“席不正不坐”。这是由于他的父亲平时遵守儒家修身的准则,连他的母亲也被影响了。李叔同出家以后,法名演音,即弘一法师,其建立了自己的修学思想体系。包括“以华严为境”、“借助儒道为辅”、“以四分戒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四个方面。他严持戒律,精研并弘扬南山律宗。弘一法师在佛教界的声名。是与虚云法师、印光法师、太虚法师一起,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高僧。也许有人不知道李叔同或弘一法师。但有一首歌曲。很少有中国人,却不知道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篇歌词,就是李叔同的作品。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稀有的艺术全才,在书画、诗文、戏剧、音乐、艺术、金石、教育各个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培养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艺术大师。在书法上,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水准,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弘一法师的一幅字为荣耀。在超越世俗的修身上,李叔同因为出家修道而位入圣贤。印光大师曾说:“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因果报应如此。人岂能无所知?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原籍浙江嘉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先后担任浙江省教育司司长、护法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国会参议院秘书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正行女子中学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著有《制宪必携》、《宪法要览》、《普及政法教育》等。1963年以88岁高龄在北京去世。关于沈钧儒的祖德事迹,必然要说起他的祖母,其祖母是一位竭诚的慈善实践者,沈钧儒在《我的生平》中,对其祖母,有这样的一段回忆:“说到我的祖母,真形容不出她的伟大。在她的理想中,世界上是不应有没有饭吃和没有衣穿的人。当时我们住屋的一个窗口,就对着一个贫民窟,祖母常常喜欢和穷人们谈,有时就在窗口送给他们衣服;穷人们害病了,祖母亲自给他们开药方、买药,有时他们害肿毒,祖母还给他们挤脓、贴膏药。后来,找她的人渐多了,那时我们家很穷,祖母卖了皮袍来进行这些善事,甚至,在帮助人之后,还觉是帮助得不够,因为她是没有限制的帮助人的。”从沈钧儒的成就,不难联想到其祖母的积德,读完这则,足以令怀疑“因果”之人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减轻以“因果”为迷信的误识。

\

  郭沫若(1892~1978),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他参加过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又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担任2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郭沫若曾创作历史剧《王昭君》、《屈原》、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学术著作。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一户书香人家。据传,郭沫若的母亲在怀他时,曾梦见自己被一只活泼、健朗的乳豹咬了一口,郭沫若出生后,小名就叫文豹。郭家,原本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来四川落户,郭沫若的祖父郭名德,因他乐善好施,常年行走江湖,广交友朋,接济四邻而不取,从而使本来富足的家道一度衰退。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善于经营,使衰微的家庭再度兴盛起来。其父继承了祖父乐于助人的品格,他自学中医,医术精湛,喜欢免费行医赠药,一生拯救病人无数。除了有一个过失以外。也算是一位“善人”。自古以来,吃亏济人者,子孙往往贤能辈出。好占便宜绝不肯吃半点亏者。子孙必沦为贫弱。郭氏的事迹。可以为“积善余庆”之良证。给今世及未来之人以启迪。

  或者有人说:“若是行善,尽是报在子孙。与自己毫不相干。又何必受此累。”此是不明白因果之原理所致。行善之人。于来生来世所获之善果。分分皆是自得。其子孙之发达,乃前生修福之人转生做其子孙。光大其家门。如天上之月与水中之月影。月是月,影是影。虽不相连,却又相干。以月影由月所感而来。这是我自己肤浅的认识。对此,印光法师有这样一段阐明:“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余庆余殃,乃报在子孙者,本庆本殃,则报在本身者,余庆余殃,人可见之,本庆本殃,乃己于现生,及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尽见,天地鬼神佛菩萨,固一一洞知洞见。须知本庆本殃,较之余庆余殃,更大十百千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获庆而除殃也。”这篇文章,以四位近现代的名士的成就,来显出他们各自祖辈“积善”的“余庆”。佛法之巧妙。在于“先以欲勾牵”,此是方便,“后令入佛智”才是究竟。先使学人知因达果,进而能改恶向善。如此,则下根可为善人。上根则可直趋成佛。愿以此文奉献有缘者。祈国家统一,长治久安,众生安乐,皆成佛道。

\

——妙观写于2007年7月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成语名称仰屋着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

仰面朝天成语名称仰面朝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cháo ti...

1998年10月14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4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8年10月14日...

1998年10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8年10月15日...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