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六祖坛经》中的为人之道 [从悦]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08-18 09:53:14
《六祖坛经》也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禅宗思想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唯一一部称为经的佛教经典。本经自问世以来,不仅是禅宗学徒必读的经典,也是文人士大夫喜爱的佛教经典之一。《六祖坛经》不仅阐述了南宗禅的思想和修行方法,还详细阐述了为人之道。本文现拟对本经中的为人之道作简要的解读,希望能够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所启迪。《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应韶州刺史的邀请而讲说。在本经中,慧能大师除了向信

  《六祖坛经》也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禅宗思想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唯一一部称为经的佛教经典。本经自问世以来,不仅是禅宗学徒必读的经典,也是文人士大夫喜爱的佛教经典之一。《六祖坛经》不仅阐述了南宗禅的思想和修行方法,还详细阐述了为人之道。本文现拟对本经中的为人之道作简要的解读,希望能够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所启迪。

  《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应韶州刺史的邀请而讲说。在本经中,慧能大师除了向信徒介绍禅宗顿悟法门的修行方法之外,还特别讲述了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他的为人处世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两首《无相颂》中。在第二品《般若品》中,慧能大师向大众讲说了第一首《无相颂》。慧能大师告诉众弟子,不论在家或出家弟子,都应当经常持诵这首《无相颂》,并按照颂文的要求去修行,才能得到般若智慧。如果不亲自实修,仅仅记住这些颂文,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益处。这首《无相颂》云: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在本首颂文中,慧能大师告诉众信徒,一个真正的修道之人,应当经常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见世间的过错,这样才能与道相应,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慧能大师在颂文中所提出的不见世间过的主张,是对一个修行人思想修养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修行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常常见到他人的种种过错,他在道业上便永远得不到进步,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是非之人。

\

  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劝人在为人处世时,要不见世间过,不说人之长短是非。宋代诗僧慈受禅师曾在《训行童颂》一诗中教育初出家的沙弥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禅师告诉初入佛门的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评论别人的长短是非,如果口无遮拦,到处评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就会遭到别人的反感。如果你的是非之语传到当事人的耳朵中,还会惹出是非,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人对事的看法会有明显的差别,导致人与人相处会有很多人我是非。当我们面对这些是非人与是非之事的时候,如果能够以善巧的方法加以引导,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够改变他们,就避开他们。做到像百丈禅师那样是非以不辨为解脱。无论有人与你谈论别人的是非之事,还是说你本人的是非,你都不要去加以分辨。别人有过错是非,我们看到后应当作为对自己的警示,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如果有尽快改正,如果没有要加以防范。当听到别人说自己的是非,也要检点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佛陀和历代祖师都告诫佛教信徒,要时常守护自己的清净心,远离世间的人我是非。憨山大师曾说: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大师劝人不要谈论他人的是非长短,也不分辨人我是非。慧能大师则要求弟子做到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别人有是非是别人的事,关键是自己不要去染指,如果你参与了世间的是非之事,你自己也成了是非之人。

  第二首《无相颂》在《六祖坛经•决疑品》中。在本品中,韶州韦刺史向慧能大师请问在家应当如何修行的问题,大师便以《无相颂》作为解答。慧能大师告诫大众,如果按照偈颂的要求来修行,就像经常在他身边一样。如果不依照偈颂的要求来修行,虽然剃发出家,对修道也没有益处。这首《无相颂》全文如下: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这则《无相颂》从多方面论述了一个修行者的为人处世之道,慧能大师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无相颂》中所要求的内容,他不仅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且也能够成就菩提之果。归结这则《无相颂》的为人之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底善良,行为正直

  慧能大师在《无相颂》起始两句,首先告诫大众,作为一个人,应当具备心底善良,行为正直的基本品格。颂文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看起来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为人哲理。大师把一个人心底善良,内心平静提高到戒律的高度来论述。我们持戒的目的是为了防非止恶,属于被动的行为。而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心底善良,不仅不会造作各种恶业,而且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戒律的要求。所以,慧能大师认为,能够做到心平就是最好的持戒。其实,佛陀最初制戒的目的,就是让佛教信徒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善的要求。让世人对学佛之人生起恭敬之心,赞叹学佛人的嘉德懿行。

  在行为方面,慧能大师主张学佛之人,应当做到行为正直。每个人都喜欢与我们交往的人能够真诚待人,行为正直。没有谁会喜欢那种华而不实,两面三刀的人。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那种装着善良的脸色,说着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对人仁慈的。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认为,真正的君子之人应该是公平正直之人。一个正直的人,他们心清气和,待人友善,从不会招惹是非,亦不会争强好胜,一生都会在平安中度过。而那些心怀谄曲贪之人,他们最终会为自己的恶毒之心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大师在《劝世咏》中说:谄曲贪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慧能大师则认为,一个学佛人,其行为正直了,就符合佛法的要求,当下就是禅定的境界,用不着再刻意去参禅了。

  二、孝养父母,怜爱大众

  佛教和世俗一样,特别重视孝道。佛陀住世时,为奉行孝道,曾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在父亲净饭王过世之后,他还亲自为父亲抬棺材送葬。佛陀在很多经典中论述了孝道的重要。佛陀还把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作为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慧能大师也是一个孝子,他在没出家之前,依靠卖柴买米孝养母亲。在到黄梅向五祖弘忍求法前,他还想方设法安排好母亲的生活。慧能大师认为,孝养父母是一种最大的报恩善行。在这则颂文中,大师特别强调: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我们能够长大成人,其中饱含了父母的心血。所以,回报父母的恩德,是做子女的应尽的义务。孔子特别提倡孝养父母,他认为对于父母的孝养,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他曾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虽作犬马之劳,也不能报父母之恩于万一。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也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现代人,在父母年老之时,理当孝敬奉养他们,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要等待父母过世后,给自己留下遗憾。

  慧能大师和先秦时期的老子一样,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在颂文中则告诫弟子应当做到义则上下相怜,这种上下相怜,就是对人要讲仁义,在家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外面要做到对待老人像自己的父母,对待平辈像自己的弟兄姐妹,对待年幼的像自己的子女。如果能够这样待人,不仅是一个好的佛教徒,也会受到世人的尊敬。

  三、谦恭礼让,忍辱宽容

  对待别人谦恭礼让,对于他人强加给自己的侮辱要做到忍辱宽容,是慧能大师对佛弟子的一个基本要求。他在《无相颂》中说: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谦恭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就是谦恭礼让的代表,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就是以温、良、恭、俭、让的谦恭态度来赢得别人爱戴的。历代高僧也都是以谦恭有礼的人品而得到王室和广大信徒的尊敬的。

  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态度首先要谦虚。谦虚是一个人赢得别人尊敬的基础。不管你的地位多高,学问多深,对人一定要有谦恭的态度。我们都知道,凡是真正有修养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谦虚的人。古人言:深水不响,响水不深。那种盛气凌人,到处炫耀自己的人,会处处受到别人的指责,他自己也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在与人相处时,还应做到礼让。礼让是处处想到别人,处处帮助方便别人。就像三国时孔融让梨一样,把大的梨子留给弟弟吃,自己吃小的。礼让的另一方面就是当有过错时,自己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如果能够处处做到谦恭礼让,我们就能够与人建立起和睦相处的关系。

  慧能大师告诫众弟子,除了做到谦恭礼让之外,还要做到忍辱宽容。忍辱精神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弥勒菩萨是佛教中忍辱宽容的代表。弥勒菩萨在忍辱偈中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对一般人来说,不要说唾面自干,就是听到别人说两句难听的话,也会大动肝火。要想做到像弥勒菩萨这样忍辱可谓难上加难。修行人就是这样,要想成就无上菩提,就应当做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如此才能见到自己的修养功夫。

\

  弥勒菩萨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所遇到的令人烦恼痛苦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不能忍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只有善于忍辱,才能使自己少了很多尘世纷争。对此,弥勒菩萨在另一首《忍辱偈》中说: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语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过分计较个人恩怨,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在面对人间的各种是非之时,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地思考,还要让自己放开心量宽容他人的过错,忍受别人的侮辱。当你不去计较之时,这些是非自然就消失了。

  四、善听忠言,改过自勉

  中国古代有句名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应当经常听取别人对自己中肯的建议,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过,一般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而对那些指出自己缺点和过错的话语则不愿意听。因为,这些话听起来都不太顺耳。但是,经常听一些对自己歌功颂德的话,往往会使一个人得意忘形,放松警惕,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一个人能够经常听取别人的忠言,不仅能防止自己少犯错误,而且做事更加完美。特别是作为统治国家的一国之君,能够听取谋臣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唐太宗在位时,善于听取谋臣魏征的建议,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虽然有时魏征的建议让他十分难堪,他甚至想杀掉魏征,但冷静下来后,他才感觉魏征建议的重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流涕,他对人说:以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亡,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失。魏征死,我失去一面镜子。

  慧能大师在开示弟子时,特别强调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要求弟子们,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忠言,使自己言行举止更加完美。

  慧能大师一方面劝人听取忠言,另一方面还劝人要善于检讨自己,发现缺点和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这样才是一个有智慧的贤者。大师在《无相颂》中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人的一生,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犯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大师说,一个人应当每天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没有犯过错,有了应当及时改正和忏悔,如果没有应当警醒自己勿犯。同时,还要听取别人的忠言,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过错往往自己看不到,经过别人指点后才能发现。只有自己改正过错了,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如果好面子,有了错误也不肯认错,则会受到别人的指责。

  五、饶益他人,内证菩提

  慧能大师在《无相颂》中还说: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慧能大师劝告弟子们广行菩萨道,普度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一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道精神。大师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更多地要为别人考虑,要把别人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大师告诉弟子们,饶益众生的方法很多,并不一定非要作钱财布施。佛教中的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等多种。面对众生的苦难,如果自己有钱财的布施当然很好。如果你的财力不济,若能在他人悲观失望时,给人一些鼓励的话语,使人摆脱悲观情绪,从而重新振作精神,这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布施。佛教四摄法中的爱语摄,就是让我们以爱语使人生起欢喜心,这种精神的布施有时候甚至比物质的布施更重要。

  颂文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则是慧能大师的修行观点。慧能大师是南宗禅的创始人,南宗禅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之所以不能明心见性,是因为众生被各种妄想烦恼所困扰,真如佛性不能显现。只有破除各种心外求法的妄想,才能够在观照自心中明见自性。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心向外求,则只会与顿悟法门背道而驰,纵然费尽心思,对悟道没有任何助益。

  赵州禅师在八十岁时,一位学僧向他参学,问他:宇宙有成住坏空,要是有一天,风吹初禅,水淹二禅,火烧三禅,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

  赵州对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满意,但也一直没有更好的悟解,就想出外寻师访道,因此有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公案流传下来。赵州禅师参访了很多禅师,对禅法还没有更好的体悟。白白耗费了很多大好时光。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根据这则公案作诗说:

  赵州八十仍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心外求法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证道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慧能大师主张菩提只向内心中参究,用不着心向外求。大师还勉励弟子们,如果能够按照《无相颂》所说的去做,证道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六祖坛经》中的这两首《无相颂》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佛弟子的为人之道和修行方法。慧能大师所开示的为人之道,不仅对当时的佛弟子有指导作用,即便对现代的修行者而言,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两首《无相颂》的要求来为人处世,就一定能成为既受人尊崇,又能够成佛作祖的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仁者宜在高位。...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成语名称以防未然成语拼音yǐ fáng wèi rá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