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药师经的全文意思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曹雨轩时间:2019-01-30 10:28:29
本经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经名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此经阐述的是药师如来在未成佛的本因位上,发大愿、立大志所成就的功勋德业。经名亦告诉我们,这部经是已获修行成功,已成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药师佛,回顾从菩萨到成佛的修行经历,并以此为众生树立榜样,做众生表率,给众生指示通往成功的途径。


6、如何战胜瞋恨

贪瞋痴三毒是对人危害最大的三种恶业。药师如来成佛后,建立普施功德,度脱人们悭贪恶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开发人们智慧,度脱愚痴恶业,使人们获得高尚的社会地位。这里又指引人们建立慈爱功德,克制瞋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瞋恨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恶习之一,受瞋心支配,人们会造许多恶业,使自己和别人都陷入痛苦中。所以这段经,释尊教诫人们不要相互仇恨争斗,以慈爱之心对待周围一切,团结互助,共同追求幸福安乐。

「复次、曼殊利室!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凌互为饶益。」

仇恨的恶果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矛盾,若不能以友善和慈心对人,什么事都会愤愤不平,人际关系便处不好。所以,瞋恨心是影响人际关系的直接原因。

所谓瞋恨是指对痛苦和引起痛苦的事物的憎恚之心。瞋恨起时,身心热恼,心如火焚,所以称之为瞋火。瞋火就是心中的怒火。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恼怒之时,被强烈情绪控制,注意范围缩小,思维灵活度变低,自控力下降,对眼前之事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常导致不理智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经教中说:「一念瞋心起,十万障门开。」 瞋心遮障智慧,使人做蠢事。所以经教中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恚」。瞋心危害大慈心,使人生恶念。俗话说「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三毒之中,瞋心最恶。

瞋是人的恶习中最顽劣的一种,修行人到罗汉果位,还不能完全断除瞋心,凡夫的瞋心就更难调伏了。

有的人瞋心特别重,不论大事小事,稍不如意就横起暴恶,喜欢惹事生非,制造事端。所以释尊说;「复次、曼殊利室!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乖」即背逆、抵触、不一致。「离」即分离、不合群。「好喜乖离」就是喜欢和别人闹别扭,行为怪癖,处处与众不同,和大家离心离德。「更相斗讼」就是反复的、一而再地和别人打架斗殴,争执吵闹,甚至上法庭上打官司。

好喜乖离,更相斗讼的人,遇事争个你死我活,不置对方于死地誓不甘休。

现代科学有实验表明,当人生气的时候,胃粘膜会呈鲜红色,粘膜中粘液保护层出现穿孔,可导致胃溃疡。有实验发现,人气恼仇恨之时和安宁祥和之时,内分泌有所不同,前者血液中有副肾上腺素,后者有肾上腺素。怀有强烈仇恨心的人,血清中还含有毒素,这种毒素甚至可以毒死小昆虫。可见,仇恨心不仅害人,而且害己。仇恨使人心理扭曲,相貌变丑陋,身心都遭受毒害。所以经文说,这些瞋心重的人「恼乱自他」,既恼恨自己,又恼恨别人,既扰乱自己,又扰乱别人。

仇恨心支配下的人,思想上、言语行动上都会以损伤他人为快意,这就会导致或增加身语意的各种恶业。为发泄愤怒之心,恶言相向,挑拨离间,就犯口业;想方设法损害对方,就犯意业;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伤害别人,就犯身业。所以经文说他们「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

这些人在恨心支配下,不知疲倦地打斗、争讼、互相损害;翻来覆去都做些对别人,对自己都没有好处的事。所以经文说他们「展转常为不饶益事」。展转即反复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做某事。他们展转所作都是些对自己、对别人毫无补益的事,所以称之为「不饶益事」。

瞋心支配下的人,无休止地争讼斗气,仇恨之心越来越严重,甚至会设法谋害对方的性命,所以经文说他们:「互相谋害」。

为了谋害自己的仇人,他们会使用各种巫术、咒术、邪魔之术。古印度原始宗教有信仰巫术、咒术的,会用咒语和某些特殊方式调动神鬼恶魔,为自己效劳。恨心支配下的人为了复仇,或祷告招请山林树木间和坟墓中的鬼神,请它们帮他报仇;或杀死鸡鸭猪狗等牲畜,用血和肉来祭祀恶鬼,请恶鬼去伤害对方。如经文所说:「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

「告召」即祷告、招请;「冢」即坟墓;「药叉」又译作夜叉,为勇健鬼,能在天空飞行,也要吃人。「罗剎婆」又译作罗剎,是吃人恶鬼的总称。

为了加害自己的怨敌,他们用棉花布块草木泥土等做成自己仇人的样子,写上他们的名字,然后用恶毒的咒语来诅咒。即经文所说:「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

他们还会使用魇魅和蛊术,是对方中邪,用起尸咒,使尸体起来活动,去伤害仇人的生命,损伤仇人的身体。如经文中所说:「魇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魇」即噩梦;魇魅即妖邪。用祷告鬼神或念咒的方式使对方中邪,用邪术致人死亡等都叫魇魅。「蛊」是一种毒虫,旧时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一个盘里让它们互相咬噬,最后剩下一条毒性最大的虫制成的药就叫蛊。把蛊药悄悄放在别人饮食中,可使人中蛊,中蛊之后,狂奔乱跑胡言乱语,最后死亡。蛊道就是用蛊毒暗中害人的一些方式。「咒起尸鬼」是对死尸念咒,使尸体起来活动。

邪恶妖术咒术都可以伤害人,致人于死命,对这点,古代印度、古代中国都有人深信不疑。小说红楼梦中描写,赵姨娘用魇魅咒术,使宝玉和风姐几乎丧命。现代科学不能证明咒术的作用,但咒术能给对方施加心理影响,使对方生活在不祥的气氛中,就这点而言,这些方法确能害人。

魇魅咒术都是邪门外道恶毒的妖术,是世尊严厉喝斥的。由于古人多相信其效力,释尊在这里藉以分析仇恨支配下的人们的心态。使用这些恶毒方式的人,以害人为出发点,最终害的还是自己。罪恶的动机就是意恶业,害人的行动就是身恶业,这就会使自己堕入恶趣,遭种种罪报。总之,无论是仇恨者还是被仇恨者,都生活在黑暗的阴影中。

仇恨是贪瞋痴和邪见的产物,是危害人类和乐安宁的大敌,也是使众生堕落的直接原因,为了彻底救助众生,使人们和睦相处,药师佛以其伟大愿力,帮助仇恨的双方解怨释仇,化解仇恨。凡能接受药师佛学诫的人,药师佛会保佑他们不受任何恶事的伤害。所以经文接着说:「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

「彼诸恶事」即前面叙述过的各种妖邪巫术、魇魅蛊道、恶咒等。「悉不能害」即一点都不能伤害。听闻药师佛的名号,接受药师佛的护佑,生活在药师佛祥和慈光之中,正气凛然,一切邪气都无法侵犯,无论何种巫蛊咒术,都不起作用了。

以慈爱化解仇恨

接受药师佛学诫,药师佛会使那些被仇恨扭曲的人,变得和悦安详,不再怨恨别人,「一切展转皆起慈心」。就是说,无论他这么想还是那么想,无论对这件事还是对那件事,内心升起的都是慈爱,再也没有仇恨了。在慈爱心鼓舞下,他们会做有利于别人、最终也有利于自己的事。内心感到安慰,也感到快乐,再也没有损害别人、恼恨别人的愿望,也不生嫌怨自己、仇恨别人之心了,所以经文说:「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

嫌恨心重的人总是不安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现状。境遇不好,就怨天尤人,接受了药师佛学诫后,明白了随业受报的原理,内心充满和悦,对自己的一切境遇就能欣然接受了。所以经文说:「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

对自己应受的果报,即使是艰难困苦,也产生欢喜满足的心情。不抱怨自己,更不怨恨别人,只用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去改变它,以爱心、慈悲心与人相处,互相帮助,不互相侵犯,不互相欺凌,共同做对大家有利的事。这就是经文所说:「不相侵凌,互为饶益」。「侵」即侵犯,「凌」即欺侮。「互为饶益」即互相做一些使对方得益的事。这样,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人们都可以得到最终幸福和安宁。

综上所述,这段经文中,释迦接着告诉文殊菩萨说,有那么些人生性爱惹是生非,处处和别人闹别扭,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又喜欢挑拨离间,遇事就和人争个你死我活,甚至打架斗殴,争吵打官司。一会儿恨自己,一会恨别人,又扰乱自己又扰乱别人。这些人,他们的言语往往就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他们行动总脱离不了杀盗淫的范围,而他们心中所想的,则多半是贪瞋痴等恶念。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身语意三业中增加自己的罪恶,翻来覆去地做害人害己的事。在仇恨心的支配下,他们还处心积虑地相互危害,甚至想法置对方于死地。因为仇恨,他们祷告山林、树木以及坟墓间的鬼神,请它们替自己报仇。它们杀牛羊鸡犬等众生,用血祭祀夜叉、罗剎等恶鬼,使其为自己效力。他们书写仇人的名字,用草木、棉花、布片等做成仇人的形象,用恶毒的咒术诅咒他。还会用邪道蛊术害别人,对尸体念咒,使尸体活动,去伤害仇人生命,损坏仇人身体。

以上这些瞋恨中的人们,如果能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在药师佛无限慈心的感召下,他们可以从仇恨瞋心中解脱出来。一方面别人恶事恶意不能危害他,另一方面自己的恨心恶意也会化解。彼此之间都生起慈爱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和乐相处,互相帮助,彼此增进利益,使大家都获得快乐和安宁。在药师佛的护佑下,人们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互相损坏、气恼和嫌恶仇恨之心了,所有的人都欢喜悦乐。对自己所受的果报,哪怕是艰难困苦也毫无怨言的生起欢喜满足之心。人们再也不互相欺凌、相互危害,而是共同创造、共同做有益于大家的事。

7、死后从何处去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一期生命结束,就面临死亡。死亡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魔难。对一般人而言,死亡是可怕的。人死后,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使人困惑,也使人恐怖。为了使人们从死亡的痛苦和恐怖中解脱,世尊在法会上告诉大家,凡保持一定戒行,接受药师佛学诫的人,临命终时,药师佛可以让八个大菩萨指引他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使他们往生天界,享受快乐,或转生人间为转轮王和富足之人。总之,药师佛会以其福德威神力,使人们得到最好的归宿。这是世尊对人们的临终关怀。经云: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统摄四洲,威德自在,安立无量百千有情于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形相端严,眷属具足,聪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于后不复更受女身。

怎样往生西方净土

苾刍又译作比丘,苾刍尼又译作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佛弟子,男性为比丘,女性为比丘尼。

邬波索迦旧译优婆塞或优婆娑迦,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是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子的统称。现在一般称为男居士或大居士。

邬波斯迦旧译优婆夷或优婆赐迦,意译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是敬事三宝,受持五戒的女子的统称。现在一般称为女居士或二居士。

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是佛的四众弟子。凡佛弟子都应受持戒律,在家弟子应受持五戒、八关斋戒;出家弟子则应受持十戒、具足戒等。若未能受戒,但敬信三宝,行为不违反戒律的人,可称作净信善男子、善女人。

四众弟子和净信善男子、善女人,若能认真受持各自应守的戒律,哪怕是坚持一年八关斋戒,或守三个月的其他各类戒,他们都会得到很大的福报。他们可以在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得到善终。所以释迦佛对文殊菩萨说:「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

释迦佛在赞扬药师净土功德庄严时,曾用西方极乐世界来做过比较,这里,释迦佛又一次提及西方极乐世界。释尊以往在宣说许多经典,如法华经、楞严经等时都赞颂过西方极乐世界。释尊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扬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给娑婆世界的众生指示方向。西方极乐世界是此土众生临命终时的最好归途。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修习的法门,叫净土法门,它是众多法门中最方便的,所以释迦佛再三为弟子指示这一法门。

释迦佛为弟子指示的法门,归根到底可分为两类:一是通途法门,又叫自力法门;一是特别法门,即净土法门。修习自力法门,学人仰仗自己的力量,归信三宝,以戒定慧三学,断烦恼了生死,直至证悟无上菩提。修习净土法门,无论是什么根基,哪怕是五逆十恶的人,只要闻名信受,信愿真切,持佛名号,就可以仰仗佛的助力,往生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有很多助缘,可以使那里的众生永不退转地继续修行,直达佛地。

靠自力修行,获最高成果需要付出努力很大。五浊恶世、末法时期的众生,要彻底断除惑业非常困难,惑业不断,修法不能成功,稍有懈怠,还会退堕,所以这是难行道,成功可能性小。

仰仗佛力,可以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众多助缘,可以继续修习,永不退转,有必然成功的把握。而且修习净土不必透彻教理,只须观想持名,修行方便,所以这是易行道。

印光大师说:「通宗通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门,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实难即生做到。倘惑业未能净尽,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画饼,且有因福造业,后生堕落之虞。由是言之,诚堪畏惧。须知净土法门为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与通途法门并论。」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中都提倡净土易行法门。

阿弥陀经中说,惑业未尽的众生,发愿往西方,必须持名念佛,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到「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现在其前」,修行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一种定境。没有相当修行功夫,要达这一定境还是不容易的。所以修净土法门虽比其他法门简便易行,也并不是所有发愿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成功往生。为此释迦佛在这部经中,为修净土法的众生开示一个最有力的助缘。只要持八关斋戒一年,或五戒三个月以上的净信弟子,接受佛学正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又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定境,临命终时若能听闻药师佛名号,药师佛会派遣八位大菩萨为他指示去西方净土的道路,帮助他成功往生。所以经文紧接前面「而未定者」说:「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 「而未定者」即指念阿弥陀佛名号,还没有达到定境的众生。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为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经文中「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即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所」即处所。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从莲花中化生出来。据佛经记载,西方极乐世界的水池中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莲花。这些莲花有成千上万的花瓣,花朵大如车轮,是用七宝构成的。不同颜色的莲花放射不同光芒,青色放青光,红色放红光,黄色放黄光,白色放白光。有的一种花放一种光,有的一种花放两种光。各种光中示现无穷无尽的佛,为众生演说各种各样的佛法。娑婆世界的众生,只要发心念佛,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中就会生出一朵莲花。念佛越勤奋,那朵莲花就越光明、越鲜艳;念佛心退堕了,那朵莲花就会黯淡、枯萎;不念佛了,那朵莲花就消失了。念佛人坚持念诵一天、二天、三天……乃至七天,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就会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起拿着属于他的那朵莲花,把他迎往西方。这人就从莲花中生出来了。这种不需要父母交媾,自然而然就从莲花中生出,叫莲花化生。所以经文说:「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杂色众宝华」即指各种颜色的由七宝做成的众多的莲花。「化生」即指不要依托,自然而生。

由于众生念佛的功夫不同,以往所修的善行不同,往生到西方,莲花化生时,就有上中下三个品级,每品中又有三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正如偈语所说:「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西方净土的众生是从莲花中化生出来的,获得的是净妙色身,不是血肉之躯,所以他们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那里的众生一律平等,没有男女差别,没有妻子儿女,没有亲疏远近,也就没有爱离别苦。那里的众生都与永不退转的菩萨为伴,没有怨憎恨苦。那里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众生有求皆得,没有求不得苦。从莲花中化生的众生,身躯微妙香洁,没有五蕴盖覆之苦。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顾名极乐世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成语名称仰事俯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xù成...

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

仪态万方...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