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关于十二因缘的讨论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16 09:50:12

\

zf:   请问大千兄,兄多次引用《大般涅槃经》。请问,依兄所见,《涅槃经》所开示的法义(特别是下面的经文)是方便说,还是了义说?  “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大千:   此为了义,但此缘起无法对凡夫讲,所以在凡夫所知法中假安立缘起法为方便。  zf:   请教大千兄,您是以何根据来断定作为此了义经典核心的十二因缘为方便说?  如来于《大般涅槃经》中开示:    “善男子。又如医师有一秘方。悉摄一切所有医方。善男子。如来亦尔。所说种种妙法秘密深奥藏门。悉皆入于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此被如来称为普摄一切妙法秘密深奥藏门的《大般涅槃经》为了义之说,是毫无疑问的。  经中特别重视十二因缘之说,例如:    “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如来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又说,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大家知道,《大般涅槃经》的中心主题是宣说佛性,而十二因缘在此亦被称为佛性,可见在此经中十二因缘居于核心地位。  请教大千兄,您是以何根据来断定作为此了义经典核心的十二因缘为方便说?  如果一部经典的核心是方便说,这部经典能称为了义吗?  大千:   作为此了义经典核心的十二因缘不是方便说,正是了义说。  十二因缘在佛经中有两种含义。  一、了义:实际存在的十二因缘,是诸佛菩萨境界,是凡夫无知无见不可思惟的。如《大般涅槃经》所说“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中的“十二因缘”即是了义。  二、不了义:佛为了接引众生,使我们也能够思惟和理解因缘法,有些经中是拿凡夫可知可见可思惟的法来讲十二因缘的,这些法不是实际存在的因缘法,而是凡夫颠倒妄见的梦中幻事,这样解释的十二因缘就是方便说法,不是真正的甚深义的十二因缘,这是不了义的说法。  比如,讲老死,一般解释为你看,我们人都会老,都会死,这就是不了义的方便说法,因为这都是凡夫可知可见可思惟的法,而不是其义甚深的因缘法。在诸佛菩萨境界的甚深因缘法中,无我们,无人,无老死,是我们凡夫无知无见不可思惟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了义的因缘法。  依此类推,佛说的所有的话,都有这样两种含义,一个是佛说此话时,他真正所指的是他亲证的真实境界,这个含义是凡夫无知无见不可思惟的,但唯有此义才是终极了义;一个是凡夫听佛说此话时,一定是按照自己可知可见可以思惟的那些法来理解佛说此话的意思,佛也随顺凡夫这样的理解,但这个理解就是不了义的方便含义了,因为这种理解绝非佛陀亲证境界本身。  所以佛在《金刚经》里说: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就是在提醒我们:佛说的世界,是佛亲证的甚深境界,并不是凡夫听者所理解的那样的世界,只是为了让凡夫听得懂,佛暂时把它也叫做与凡夫所理解的世界一样的名字罢了。  这是从佛说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倒过来说,我们在读佛经的时候,如果我们就按照自己可知可见可以思惟的法来理解佛说的话,这就是不了义的方便理解;如果我们知道,佛让我们这样理解只是个方便,目的是通过这种方便让我们理解到佛有真正甚深的含义,这才算是理解到了佛说的了义。  若依此倒过来说的含义,佛说的每一句话,就既可以说是了义,也可以说是不了义,这取决于读经的人是能否理解得到了。  当然,一般所说了义不了义,有大家共许的特定含义,不是最后这段话里说的这种意思。  zf:   关于十二因缘其义甚深,在下有如下理解:    一、既然如来分十二个环节开示缘起法,因此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类法都是缘起法。  二、这些法中的大部分都是凡夫可以感知的。例如,六入(六根,属于色法)、触、受等。  三、十二因缘甚深难见,不是说这十二类法难见,而是说这十二类法之间的因缘关系难见,唯佛能彻知。例如为什么无明是行生起的因缘,而行又是识生起的因缘等。能将这十二类法排成一个因果链(或环)者,除了佛,别人根本无法完成。  四、如果“缘起法”一语是指十二类法之间的因缘关系,则毫无疑问,此“缘起法”唯佛能证知;另一方面,如果“缘起法”是指某一类法(这些法在圣人眼里处于因果关系之中),则这样的法凡夫也能见到,不过在见到这些法的同时增益了法执,因无法见缘起故。  上述讨论附带回答了大千兄关于中观中凡夫是否能见缘起法的问题。当然,唯识旧说是不会同意在下这些看法的。  二麻子:   诸法实相,不接受也不行……,嘿嘿……这个地方,唯识新说也罢旧说也罢,麻子看法是都得接受。大概表达上差别一点点。  凡夫以思维心认识缘起法虽然带有扭曲,但总也有少分真实,说见真实也没错。只是这个见真实确实不够深,不是诸佛菩萨所证的程度。 而依唯识角度来看,上述凡夫思维心所见完全是带有遍计执的,这在唯识来说,就不能算是见依他起,所以唯识不许。由此来看,唯识这里说的“见”,语义上跟中观所用的有所不同,唯识的门槛设得高些。  zf:   关于中观和唯识之“争”,记得在下曾当面与大千兄说过:我不相信今人学中观者有超过月称者,也不相信今人学唯识者有超过月官者,二月相“争”七年没有公认的结果,今人即使争出个结果来,也不会是真正的“结果”。  虽然不可能有结果,但还要继续争。  一、将十二因缘界定为十二类法之间的因缘关系,众生虽不能见其中的因缘关系(即不能见缘起),但可见法(此法在圣者眼里是如梦如幻的缘起法,在凡夫眼里是实有法)。这种对十二因缘的理解,大千兄所引的经论并不能破除。  二、在大千兄所引的如下经论中: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谓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圆成实相于中实有。”  “依他所执无  成实于中有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谓于依他起中。由遍计所执无故。及由圆成实有故。”  非常清楚地指出:遍计所执相是于依他起中生起的“执”。“依他所执无”并不等于凡夫根本无法见到法(这些法在圣人眼中是依他起的)。若根本见不到(依他起的)法,凡夫于何处起执?  若凡夫所见全是遍计所执,那么“依他所执无,成实于中有”这一句是否应该改为“遍计所执所执无,成实于中有”?

编辑:小勇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

仰拾俯取成语名称仰拾俯取成语拼音yǎng shí fǔ qǔ成...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

仰屋兴嗟成语名称仰屋兴嗟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jiē...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成语名称仰屋窃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qiè tàn成...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

价增一顾成语名称价增一顾成语拼音jià zēng yī gù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