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净土宗始祖慧远法师传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17 09:49:51
慧远,俗姓贾,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生于雁门楼烦的一个仕宦家庭。雁门为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楼烦为古县名,其具体位置,目前史学界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山西神池、五寨二县境内,一说在今山西代县,一说在今山西静乐县西南。

  慧远,俗姓贾,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生于雁门楼烦的一个仕宦家庭。雁门为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楼烦为古县名,其具体位置,目前史学界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山西神池、五寨二县境内,一说在今山西代县,一说在今山西静乐县西南。

\

慧远幼年即喜读诗书,颇有文才。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他十三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熟读了《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儒家典籍,尤精通《老子》和《庄子》。据南朝刘义庆(403-444年)所著《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述:慧远四十岁时,曾致书殷仲堪云:《易》以感为体,用一个感字,提示了《周易》所讲的宇宙万物互相联系的哲理,颇具辨证法思想。东晋之世,内忧外患频仍,社会极度动乱。永和十年(354),慧远欲渡江东,跟随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名儒范宣子隐居学经,但当时中原大乱,南路阻塞,未能成行。稍后,他又与其弟慧持(337-412年)前往太行恒山,皈依一代宗师道安(312-385年)。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最早的热心传教者,同时又是我国僧伽制度的创立者。道安之前,中国僧人出家后,多随师姓,道安认为师莫如佛,僧人应一律以释为姓,并率先以身作则,此后全国风从,以迄于今。慧远对道安极为推崇,他听道安讲《般若经》后,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儒道九流,皆糠耳!从此他便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尽年,勤诵精思,研习不辍。竟至贫旅无资,粗衣常敝。道友昙翼,知其不凡,常予资助。慧远对道安宣扬的大乘般若学,理解甚深,并善于用老庄思想来解释般若学。升平二年(358),他甫满二十四岁,便开始登座讲经。一日,他说法时,有听众与之辩难,往复移时,弥增疑昧,他乃引《庄子》为譬喻,使对方疑解心服,受到道安的称赞。道安反对格义(指用儒道俗书比拟佛教义理),认为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却特许慧远可以用佛教经典以外的杂书来比附说明佛学理论。道安常常感叹: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佛法在中土,将因慧远而得到更好的弘传!)。作为道安弟子中的执牛耳者,慧远于兴宁三年(365),为避兵燹,与其师及师兄弟五百余人南下襄阳,立檀溪寺,铸造佛像,一住八年。宁康元年(373),苻坚围攻襄阳,道安为梁州刺史朱序(?-393年)所拘,不能得出,乃分散徒众,或西上巴蜀,或东下江南,大弘正法。慧远离师到了荆州(今湖北江陵),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在今广东博多、增城二县境内),太元六年(384),他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其南面的庐山北临扬子江,南濒鄱阳湖,山水秀丽,幽雅清静,不禁心生眷恋,乃变更初衷,驻锡于此,大弘莲宗。从此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时经行、送客常以虎溪为界,直至老死,首尾达三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说,他的一生,有近一半的岁月是在庐山度过的。庐山,可说是他的第二故乡。这时,慧远已经四十七岁了,名驰南北,普遍受到敬重,是东晋后期公认的佛教领袖,他也广泛结交名士高僧、朝廷大臣以至皇帝。慧远南下是迫于政治形势,但到庐山却多少带有偶然的成份。先是,他与师兄慧永说好,一起去罗浮山修行,慧永先行一步,慧远随后赶来。岂知,慧永到了庐山就不走了。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为慧永在庐山西北麓的香炉峰下建造西林寺,供其驻锡,慧永在这里一直住到八十二岁时(414年)死去。慧远初到庐山时,在西林寺旁筑了间龙泉精舍居住,两人都不再提去罗浮山的打算了。庐山,已经深深吸引了他们。由于西林寺比较狭小,龙泉精舍也很简陋,不利于讲经弘法。太元十一年(386),慧永乃请江州刺史桓伊在西林寺东为慧远建了座东林寺,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名寺名僧,相得益彰。慧远还在东林寺造了座佛影台,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色凝积空,望似烟雾;晖相炳暖,若隐而显。慧远还作了篇《万佛影铭》,文辞优美,音韵铿锵,句式工整,对利用佛像来阐发佛理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全文如下:廓矣大像,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杳冥。茫茫荒宇,靡劝靡奖。淡虚写容,拂空传像。相具体微,冲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彻乃应,扣诚发响。留音停岫,津悟冥赏。抚之有会,功弗由曩。施踵忘敬,罔虑罔识。三光掩映,万像一色。庭宇幽蔼,归途莫测。悟之以靖,开之以力。慧风虽遐,维尘攸息。匪圣玄览,孰扇其极?希音远流,乃眷东顾。欣风慕道,仰规玄度。妙尽毫端,远微轻秦。托彩虚凝,殆映霄雾。迹以像真,理深其趋。奇兴开衿,祥风引路。清气回轩,昏交未曙。仿佛神容,依稀钦遇。铭之图之,曷营曷求。神之听之,鉴尔所修。庶兹尘轨,映彼玄流。漱情灵沼,饮和至柔。照虚应简,智落乃周。深怀冥托,宥想神游。毕命一对,长谢百忧。慧远还与慧永、刘遗民、周续之(此二人原是玄学家)、雷次宗(386-448年)、宗炳(375-443年)、毕颖之、张野、张诠等学者居士一百二十三人于东林寺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这一故事,唐中叶后演化为十八高贤结白莲社的传说。慧远大力提倡净土法门,后世尊其为莲宗始祖,尊东林寺为净土宗祖庭。当时名僧多聚居庐山,四方清信之士,亦多望风来集。东晋重臣桓玄(369-404年),安帝时(397-401年)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荆州等八州军事,威震一时。他与慧远有过交往,深慕其为人,曾致书劝其罢道从政,为慧远所谢绝。元兴元年(402),桓玄自长江上游的江陵起兵,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元兴三年(404),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他取得政权后,下令甄别僧侣,加以裁汰,独尊庐山为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导致庐山成了当时南方唯一的佛教圣地。桓玄又欲令沙门一律对王者跪拜敬礼,先写信给慧远,征求意见。慧远坚决反对,除回信提出异议外,又撰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一曰《在家》,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指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如父子、兄弟、姐妹等)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以成教。二曰《出家》,谓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玄根(玄妙之根性)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近开人天之路。如今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帝王统治的准则),在宥生民矣(对天下百姓实行无为而治,使其自然发展)。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顺化》,谓返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涅)。故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体极不兼应》,谓如来之与周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咸异,终期必同。故虽曰道殊,所归一也。不兼应者,物不能兼受也。五曰《形尽神不灭》,谓神识驰鹜,随行东西也。(引自梁?慧皎撰《高僧传?慧远传》)桓玄读了慧远的复信及《沙门不敬王者论》后,终于感悟,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这场论战,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慧远辩驳技巧之高。慧远的著作很多,据《高僧传?慧远传》所载,计十卷,五十余篇,今多散失。现存主要著作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与隐士刘遗民等书》等。这几篇重要论文,主要收集在梁?僧(445-518年)所编辑的《弘明集》以及唐?道宣(596-667年)所编辑之《广弘明集》中。慧远从道安受学,长于般若,其思想属于般若学的本无派。早在荆州时,他就根据师义破斥道恒所执之心无说。道安运用三国时代魏国玄学家王弼(226-249年)的贵无说来宣扬般若学,说: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见《名僧传?昙济传》。实际上,《船若经》的根本原理就是空)所以被称为本无派。慧远继承和发挥了道安的佛学思想,提出了法性不变论,又着重发挥了三世报应和灵魂不灭的理论。慧远说: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见《高僧传?慧远传》)至极,指最后的宗极,这里指摆脱生死轮回的涅境界,又称为佛性。体极,指体认、证悟法性而进入涅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性(至极)是不变的,永恒的,要得到这种涅境界(得性),必须超出世俗的见解和脱离世俗的生活去体认佛性,以它为根本。当时,《大般涅经》尚未译出(昙无谶译出《大般涅经》是在慧远圆寂五年后的421年),涅常住的教义还没有传入我国。被誉为中国佛经翻译事业的两大巨匠之一的鸠摩罗什(344-413年)读罢慧远宣扬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的《法性论》后,赞叹道: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慧远对于佛教视为宗极的涅,理解为生绝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所谓神,即是精极为灵,不能定其形状,穷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用语言来表达。慧远在《三报论》和《明报应论》中,发挥了佛教因果报应的人生观点。他认为,众生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的恶果,都是起因于无明和贪爱。即是说,每个人遭遇的恶果,都是自作自受,没有什么外在的主宰者。他把因果报应分成现报(现世受报)、生报(来生受报,比如说,现在的善人受了恶报,现在的恶人受了善报;是因为现在的善人前生是恶人,现在的恶人前生是善人)、后报(二生、三生以至百生、千生才受到报应)。一世为一轮回,所以又称为三世轮回。要摆脱三世轮回,惟有皈依佛教,去掉无明和贪爱,进入离苦得乐的涅世界。慧远以罪福报应导俗和以禅观念佛入真的见解,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形神观上,慧远主张灵魂不灭论。他认为灵魂能推动万物的变化,万物可以消灭,而灵魂却不会消灭。他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这就是说,灵魂是无生的,妙尽无名的;但它能感应一切生物,使之发生变化。当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仍然存在。既然灵魂不灭,那么,它是如何从前生的肉体转移到后生的肉体中去的呢?慧远认为,就象火传薪一样,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虽各殊,而相与为化则浑为一体;然形不过是躯壳,而神却有暗中转移的作用。犹如薪不断烧化,成为灰烬,而火则从此薪传到彼薪一样。把形神关系比作烛火之喻,原是东汉初期的著名学者桓谭(前23-50年)最先发明的。他用烛火之喻来说明形亡神灭的观点: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也;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但他的论点,在理论上不够完善。慧远同样用薪火之喻来论证形亡神不灭的命题,在理论上却是无懈可击的,恰好弥补了桓谭在逻辑推理方面的缺陷。这和犊子部执胜义我为不可说法,虽执受五蕴而又有解脱可能之义很相近,显然是受了僧伽提婆在庐山译讲《三法度论》的影响。晋代佛教,尤其是东晋佛教,已经摆脱了汉魏佛教那种对黄老道术和神仙方术的依附,开始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个时期所翻译的佛经的数量,较前大增。佛教的大乘、小乘、,空宗、有宗等各个不同体系的经典,几乎都在此时相继译出。这就为佛教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文献资料,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因素。慧远不通梵文,不能从事翻译工作,但他对当时的翻经大德十分敬重。隆安五年(401),鸠摩罗什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慧远即派遣弟子昙邕向他致书问候。此后十余年间,又经常用书信方式向鸠摩罗什请教经典和大乘教义,对鸠摩罗什的译经事业,作了很高的评价。义熙七年(411),我国最早的《华严经》翻译者佛驮跋陀罗(359-429年,意译觉贤)与徒众慧观等四十余人由长安南下到了庐山,受到慧远的热情接待,并请他译出了修禅的专著——《修行方便禅经》二卷。当慧远了解到佛驮跋陀罗是由于误会被驱逐出长安后,就写信给后秦皇帝姚兴(366-416年)和长安僧众,为之解释并要求取消了判他为犯戒的处分,使所传之学继续在南方弘播,不受影响。由是中观、戒律、禅、教诸典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的热心护持而流传南方。慧远是使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他强调因果报应,追求以此世缘结来世果,着眼于来世的幸福,而这来世不过是此世的延续,其精神是入世的。这是他对宣扬出世精神的佛教理论的发展。他的这套理论,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内容,在民俗信仰中也影响深远。慧远富有文学才能,是比较自觉地提倡以文学形式宣传佛教的人。在《与隐士刘遗民等书》中,他说:若染翰缀文,可托兴于此。虽言生于不足,然非言无以畅一诣之感。因骥之喻,亦何必远寄古人?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他指出其所选的念佛篇翰,非徒文咏,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及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境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把文章与悟解合一,在文论上是个新见解。其所作《庐山记》七百余言,是一篇描写山水的优秀散文,也是我国最早描绘庐山风光的作品之一。他还写有《庐山东林杂诗》。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浑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群。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二十)不过,史学界有人认为,《庐山记》和《庐山东林杂诗》不象是慧远的作品,而是道教徒的伪作,因有明显的道教徒口气。慧远对于佛教事业,认真实干。《世说新语?规箴篇》说他虽走,讲论不辍。其弟子有不求上进的,慧远便启发他们,说:我是桑榆晚影,落日之光,照不了多远了;你们却应当像初升的太阳,随时准备发出光明。他不顾年高体衰,执经登座,讽诵朗畅,词色甚苦。一座弟子,无不为之感动,肃然增敬。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六日(阴历),八十三岁高龄的慧远在东林寺圆寂,结束了他辛勤弘法的一生。据《高僧传?慧远传》记载:临寂前,大德耆年,皆稽颡(以额触地)请饮豉酒(用豆豉浸成的药酒),慧远因戒律不许而拒绝。又请饮米汁,他因过午不食仍拒绝。再请饮以蜜和水之浆,他乃命人查律典,看是否可饮?卷未半而终……门徒号恸,若丧考妣;道俗奔赴,踵继肩随。浔阳太守阮侃,在庐山西岭为慧远凿圹开冢安葬,慧远的弟子,我国山水诗派的创始人谢灵运(385-433年)撰写了《庐山慧远法师诔》,并勒碑刻石。唐代大诗人孟浩然(689-740年)在其名作《晚泊浔阳望庐山》中写道: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僧舍近,日暮但闻钟。表达了对慧远的深深敬慕!

  原文摘自:《禅》 2002年第四期(总第七十期)  作者:李豫川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

价等连城成语名称价等连城成语拼音jià děng lián ché...

仰承鼻息 仰承鼻息

仰承鼻息成语名称仰承鼻息成语拼音yǎng chéng bí xī...

价廉物美 价廉物美

价廉物美成语名称价廉物美成语拼音jià lián wù měi成...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

仰屋之勤成语名称仰屋之勤成语拼音yǎng wū zhī qín成...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