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净化心灵 和谐永驻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18 09:44:44
佛教在线讯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祥和稳定。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流行、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提出了严竣的挑战。宗教因人而产生,也因人而存在。当今世界,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

佛教在线讯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祥和稳定。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流行、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提出了严竣的挑战。

宗教因人而产生,也因人而存在。当今世界,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强烈冲击着伦理观念、传统信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物质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面对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恐怖主义、战争威胁,世界因此不宁,人心总感不安。因此宗教界普遍认为:人类健全宗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己任的佛教,理所当然要承担净化人心,和谐世界的重任。各国历代高僧,依照佛法契理契机的教化原则,施行不同的教化,以佛教理念改善现实人生,积极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救助、、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我们树立了化导人心的光荣榜样。“和”是平安幸福的象征,是自由自丰的标志,是世界共存共荣的体现,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的。正因如此,此次三国佛教界延续传统,团结合作,共话和谐,适逢其时,因缘具足。

\

1)以缘起理念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的根本理念是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教的教义正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的。所谓“缘起”,就是因缘而起,和合共生,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我们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依于缘起论,佛教认为人类心灵的净化与生活环境的净化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客观环境的净化是以主观心灵的净化为前提的。佛教关爱的对象绝不仅限于人,而是以人类为起点,扩及众生与万物,不但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强调关爱众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最彻底的和谐。

正因有“六道轮回”,一切有情众生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佛经说:“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从这点出发,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但不能杀其他五道的众生,甚至不能鞭打,要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并用各种方法使他们脱离苦难——脱离生死轮回。一切天灾人祸根源都在于我们内心。《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可见达成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以缘起和合的理念,由“净心”实现“净土”,实现生态平衡、自然平衡,也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以慈悲、平等理念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和谐理念的核心,佛教徒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是佛陀平等护念一切众生大慈悲心的体现。所以,慈悲、平等的精神对于提高人类道德情操,促进人类与社会和谐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提倡用慈悲心对治畜生道的愚痴心态,用慈悲心对治地狱道侵害他人的心态。大乘佛教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慈悲心,重奉献,轻索取,重他人,轻自身,重他利轻自利的人格特点,是人与社会和谐的真实体现。

在慈悲的心念中,世界到处充满需要帮助的人。现代世界,太多人因空虚落寞而放纵堕落,甚至选择自杀。他们把自己圈格在狭小封闭的自我空间,听不到世人的呼唤,也看不到存在的意义。须知,世界的意义,只有在大慈大悲者心中才会有完美显现,正如《十明论》所说,一切众生生死流转苦海,亦是一切诸佛众对贤宝庄严大城,亦是文殊普贤游止之华林园苑。众生无尽,世界无尽,则利他无尽,所以慈悲的心念不仅可以充满喜乐,充满价值的世界,而且可以创造无限和谐的世界。

佛教的平等是所有宗教中最彻底的平等,不仅归依者与被归依者平等,六道中的一切众生也都是平等的。对于人类来说,不论其国家种族、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美丑,下至乞丐,上至君王,在生命的究竟层面,都是平等无别的。有了平等的心,我们才会尊重他人,爱惜生命,而不是己所不欲,强加于人。拥有平等宽容的心,就会拥有和谐共存的世界。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大乘菩萨的奉献精神,众生欢乐则己欢乐,众生离苦,则自己也自在。大乘行者以种种方便、善巧,成就众生,皆大欢喜,这才是真正的利行。

3)以诸法无我的理念推进人我的和谐

“诸法无我”是佛教胜义谛的教法。无我指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且无主宰。无我是佛教智慧的核心。世间众生烦恼的根源在于我执,由于执生贪、嗔、痴,由贪嗔痴造种种业。现今的世界,资讯发达,信息频繁,工作忙碌,个人的心灵世界越来越飘忽不安,很难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种种价值观的树立、错乱,使得人心迷惑,多少人因此徬徨、失落。而拥有无我智慧,斩断三毒之根。佛经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以一念平常心,无我之心念来转变受困的心境。以“诸法无我”之理念,消除“我”和“他”的对立,自然不会再有挂碍恐怖。无论在何地,都成清凉世界,全世界都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一切都是相互依存。所以,无论做人做事、修行,或治国平天下,若都以“诸法无我”之心,则人与人之间无有恐怖,无有障碍,无有欺诈,则能做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

\

旷古至今的佛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超越时空和文化的藩篱,辗转流布全球各地,焕发生生不息的光辉。佛教的缘起法则,演示了生灭无常的宇宙真理,提醒我们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我们广大佛子当与人们一道,运用佛教慈悲、平等、无我的理念,建设和谐、和睦、和平的世界。此次三国佛教会议,定能为探讨佛教在致力于人类共生,建设和谐世界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社会和睦、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提供一个对话交流平台,意义非常、功德无量。(信息来源:身振法师

编辑:明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成语名称以长攻短成语拼音yǐ cháng gōng duǎ...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