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净宗法语大观 第三编 净土资粮 信门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49:13
第三编 净土资粮----信门一、就事相立信有佛有净土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译文】这时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从这个娑婆世界向西,经过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其国有一尊佛,名号为阿弥陀,而今正在演说妙法。”【按】此段经文乃释尊于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非九界众生所能知见。佛智观察与会大众善
第三编 净土资粮----信门一、就事相立信有佛有净土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译文】这时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从这个娑婆世界向西,经过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其国有一尊佛,名号为阿弥陀,而今正在演说妙法。”【按】此段经文乃释尊于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非九界众生所能知见。佛智观察与会大众善根成熟,以此果觉全体予以浊恶众生,特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当机者,表明非甚深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酬愿成佛,已历十劫阿难闻佛所说,彼作法苾刍(1)菩萨之行,白世尊言:作法苾刍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现在佛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注释】(1)作法苾刍:即法藏比丘。苾刍原是一种香草,因具含多义,如体性柔软、引蔓旁布、馨香远闻、疗治疾病、常不背日光等义,比喻出家修道之德。【译文】阿难听闻释尊所宣说,作法(法藏)比丘的大乘菩萨之行,向世尊禀白:“彼作法比丘是过去已成佛呢,是未来将成佛呢,还是现在正住世的佛呢?”世尊告诉阿难:“彼佛如来,来无来处,去无去所,无生无灭,非过去已成的佛、非现在今成的佛、非未来当来的佛,只是为酬其因地所发的救度众生大愿,示现在西方。距离阎浮提百千万亿佛刹,有个世界叫极乐,佛名为无量寿佛。那尊佛成佛以来,距今已经十劫。”【按】究极而言,阿弥陀佛实乃无量无边劫早已实成之古佛,由本垂迹,一期赴机,示现成佛,已历十劫。一切世间极难信法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界中,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1)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注释】(1)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器世间与九界有情世界。(即六道凡夫法界与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贤法界)【译文】又,舍利子!在这样一个杂染剧苦的娑婆世界里,又遭遇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齐集之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此一切世间众生极难生起信心的念佛法门,而能生起信解,如法受持,广为众生宣说,按照佛所教敕自行化他,当知此人甚为希有难得,曾经在无量诸佛处培植过出世的善根。此人命终之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极乐国土种种依正功德庄严清净佛土之大乘法乐,昼夜六个时段,亲近供养阿弥陀佛。分身无数游历十方佛国,供养诸佛,在十方诸佛所,得以听闻正法,受成佛的记莂。福德智慧资粮,疾速得到圆满,速证无上正等正觉。【按】在此五浊恶世能信净土法门者,当自尊自肯,遵佛教敕,一意西驰。获闻正法赖宿善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佛说无量寿经》【译文】若人没有宿世的善根,就不能闻信这部净土经典;曾奉持清净戒律者,方可获得听闻这出世正法。往昔曾经觐见过世尊,则能深信念佛横超之胜事。谦卑诚敬听闻奉行,身心踊跃生起大欢喜。憍慢弊恶懈怠者,难以相信这圆顿法门;只有宿世见过阿弥陀佛,才能好乐闻信这个教法。【按】今生幸闻净土法门,一则是自己宿世善业所感,二则是阿弥陀佛随行六道,与我等众生广结法缘所致。吾人宜当珍惜,此生净土之缘,不可再蹉跎空过。带业往生犹如大石置船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入泥犁。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那先经》【译文】国王问那先比丘:“人在生前造作诸多恶业,临命终时念佛,便能往生佛国,我不相信这话。”那先比丘回答:“比如将大石放在船上,大石因此不会沉没水中。人虽然造了许多恶业,因为念佛而不堕入地狱。有的小石反而沉没水中,比如有人作了恶业,不知念佛,便堕入地狱中。”善导二种深信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所说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涵两方面义蕴: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在正是念头不离罪恶果报生死轮转的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恒常汩没恒常流转不休,无有出离生死的胜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遍摄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对此没有怀疑,没有忧虑,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按】善导大师别具慧眼,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悲愿的互动关系中,诠显净宗他力信心之内蕴,称佛本怀,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佛光唯摄念佛人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有人问:广修众多的善行,只要能将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唯独摄护念佛人,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呢?回答:佛光唯摄念佛人,此中有三层含义:第一,表明念佛的亲缘。众生修行,口常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天耳通即能闻到;身常礼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眼通即能见到;心常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心智通即能了知。众生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在忆念众生。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的身口意三业不相舍离,所以称为亲缘。第二,表明念佛的近缘。众生愿意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应念显现在众生面前,所以称为近缘。第三,表明增上缘。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即除灭多劫生死重罪。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众多的菩萨、声闻自然会来迎接此行人往生净土,诸多的邪业牵引羁束其人,由于佛力加持,不能构成往生的障碍,所以称为增上缘。其他众多的修行,虽然也是善业,但其功德利益若与念佛法门相比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诸多经论中处处广赞念佛的功德。随顺佛意名真佛弟子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又,谈到深信,仰愿一切净业行人等,一心只相信佛的法语,不顾身家性命,坚决依教奉行。佛叫舍弃的就当下舍弃,佛叫行持的就当即行持,佛叫离开的就当即离开,这才叫做随顺佛的教诲,这才叫做随顺佛的心意,这才叫做随顺佛的悲愿,这才叫做佛的真正弟子。【按】深信之相,乃顺承佛语,不必怀疑,不得踌躇,虽然目前尚不能理解,然宜迅速落实在行动上,日久自然契会。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是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力大心之内,修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于发心,终于究竟,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也。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妙叶《破妄念佛说》【撰者】妙叶:明代精研天台教,专修念佛三昧,弘扬净土功著。【译文】由于我心真实地与佛心同一理体的原故,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光明就在我的心中,曲承我心愚痴的力量,作一切佛事,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我;我心也在阿弥陀佛愿力大心之内,修持念佛求生净土的种种善行,我的种种善行也无一不具含阿弥陀佛的功德。了达阿弥陀佛的功德,用以成就我的念佛三昧。所以得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从初始发愿到究竟圆成大愿,其间没有一法不直接渗入我的心性,由于我心即是佛心故;我心也从无始劫来到现在,以及尽未来际,所修持的一切三昧,无有一法而不摄归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成就本来自性佛,这也是由于佛心即是我心的缘故。这样的依报、正报、身色、心性、因果、净秽,虽然平等地内含在同一心性中,然而,实在并不妨碍各自的区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由于同一心性,虽然有净土与秽土的不同,而所求生的净土并未超出真心之外;由于各自区分的缘故,虽然同等一心,而必然舍秽土、取净土。舍秽土、取净土,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见到本性阿弥陀佛;了悟平等一心,则净土秽土法尔区分,由此可以体悟唯心净土。这样来修行,譬如一滴水投入大海,便与海水等同一味,此时才知道大海即是自己。谤无净土即谤诸佛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莲池《弥陀疏钞》【译文】明智之人,应当为世间众生释疑起信,令众生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无论身在何处,广为赞叹净土法门,广为流通净土经典,这样便是代替佛出广长舌,这样便是报答佛的深恩。如果违背经典圣言量,故意造为魔说,其所犯下的谤法重罪,怎么能够说得完!现在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在此娑婆世界,有人每天出一万句话,诽谤一万尊佛,像这样日积月累,直至满一千年,此人所犯下的罪业,无量无边;而又有人口出一句恶言,诽谤净土,认为极乐世界虚幻不实,阻挠他人念佛,那么这个人所造下的罪业,超过前面那人的罪业百千万倍,甚至无法计算。为什么呢?十方如微尘一般多的诸佛,全都赞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只想着要众生念佛往生净土,个个成佛;而唯独你对净土法门加以诽谤,这样就等于遍谤十方如微尘一般多的如来,陷害众生,永远沉沦生死苦海,不能成就佛果。故意谤法之罪如此严重,出言吐气乃至撰写文章,能不小心谨慎吗?!【按】现今多有率意藐视轻慢诽谤净土者,伏冀幡然悔悟,转而尊重流通弘扬净土法门,则功德无量。 念佛醒梦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蕅益《灵峰宗论》【译文】现今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迷途知返,转归觉悟,至圆至顿,有人一概以如梦如幻扫荡净土,可以这样吗?当今之人对于梦幻妻儿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看破,甚至梦幻诗词文章、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唯独对于梦幻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求往生,这正是极大的迷惑颠倒。若依对待法来看,娑婆世界的种种经营,都是梦中添梦;求生西方净土是使人从睡梦中醒来,所以不可不求往生净土。若依绝待不二法来看,烦惑恶业招感于三界,这是恶梦;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好梦,所以也不可不求往生净土。如果深入思惟领会其中的道理,那么,愿生西方净土之心是一万头牛的力量也挽不回的。念佛报恩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若以众生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知小而不能知大,见近而不能见远,这是世间众生认知上的常态。比如阿弥陀佛,对众生有大恩德,而众生却蒙然不知。若以众生的视角观照,阿弥陀佛普遍地为一切众生垂慈救度;若以个人的视角观照,则阿弥陀佛专为我一人而施以救度。阿弥陀佛称合自性的大愿,为我而发;无量劫的菩萨大行,为我而修。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为我而庄严清净,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为我而圆满。乃至时时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相感应,全都是为了救度我。当我造作恶业时,佛就警诫觉悟我;当我遭受苦难时,佛就救拔济度我;当我一心归命时,佛则慈悲摄受我;当我信愿持名时,佛则放光加被我。阿弥陀佛之所以种种善巧方便为我者,其目的不过是希望我念佛,希望我往生净土,希望我永远脱离一切痛苦、广受寂灭法乐,希望我展转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噫!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的深恩重德,不是父母的恩德所能比拟的,即使是天地也不足以比喻阿弥陀佛恩德的高广深厚。如果没有听到善知识开示,怎么能知道念佛往生之事?如果不是恭敬地读诵佛经,怎么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从今以后,既然已经知晓了净土事理,唯有竭诚尽力精进修行,尽此一报身,一心归命,拚命念佛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谈的呢!【按】阿弥陀佛与众生同体相依,吾人日用行为中,悉有着阿弥陀佛慈悲的关顾,佛恩浩大,我等唯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作弥陀使者,弘护净宗,庶几报答佛恩于百千万亿分之一。虽佛祖现身,也不改其所信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若正在修习净业的时候,倘使达摩大师忽然出现在面前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你只要舍弃念佛,我就将此妙禅传授给你。”这时只应当向达摩祖师顶礼回答:“我已先信受了释迦如来的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改。祖师虽有深妙禅道,我不敢自己违背原来的誓言。”纵或释迦如来忽然现身说:“我先前所说的念佛法门,只是一时方便之说。现在更有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往生一法。你应当姑且放置念佛,我就为你宣说更殊胜的法门。”这时也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前禀受世尊的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改。如来虽然另有殊胜法门,我则不敢自己违背曾发的本愿。”虽佛与祖师现身,尚且不改变对念佛法门的信心,更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动摇迷惑我的净土信心!能有这样的信心,才能算得上深信。【按】见得真,方能守得稳。信心漂浮者,宜在见地上透过。应具十种信心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1),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卷 (2)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注释】(1)妙高山王:即须弥山,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2)左卷: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卷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用来比喻充分的把握。【译文】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人逃过生死)。第二相信人命无常(呼出的气息虽存,吸入的气息却难得保证,一口气不来,即为后世)。第三相信轮回路险(一念的差错,便堕到三恶道中,保持人身不失者如同手上土那样的少,失去人身者如同大地上的土那样的多)。第四相信三恶道的时间漫长(三恶道中一期果报就是五千劫,再得人身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第五相信佛语不虚(这个日轮月轮可以令其坠落,须弥山王可使之倒塌,诸佛金口所宣的法语不会有丝毫的变异)。第六相信真实有西方净土(像眼前的娑婆世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的的确确也是现今存在的)。第七相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便能往生(已经发愿便已经往生,现今发愿便现今往生,未来发愿便未来往生,阿弥陀经中明文所示,岂会欺骗我呢)。第八相信往生极乐世界就能证得不退转位(西方净土境界殊胜,弥陀愿力加持之缘强大,往生者不会生起退转之心)。第九相信一生成佛(西方净土中的众生寿命无量,任何道业佛事都能成办)。第十相信万法本来唯心所造(唯心有性具与事造二重含义,上述九种信心之法都是我心所具足,亦是我心所造作)。由于相信佛语,便造作后四种的因果(即:愿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由于不相信佛语,只造作前四种的因果(即:生必有死、人命无常、轮回路险、苦趣时长)。所以,深信佛语就是深信自心。修净业的人,能够具足这十种信心,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有决定的把握,如同探取自己日用之物,轻松自如,如是往生净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按】信心功德不可思议,吾人能深切的具足上述十种信心,则孜孜于世间的善业与出世间的净业,自然如决江河,沛然莫御。第三世堕落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1)、旃陀罗(2)辈,仅差一步耳!——截流《净土警语》【注释】(1)阐提:断善根无信仰的人。 (2)旃陀罗:以屠杀为业的恶人。【译文】假如对念佛法门没有真切的信心,虽然念佛持斋,放生修福,也只是世间的善人,来世投生到富贵人家享乐。在享富贵之乐的时候,即会造种种恶业。造恶业后,必定堕落在三恶道受苦报。用正眼观察,不具备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比那些阐提与旃陀罗之流当生所受下地狱的果报,仅仅差一步而已!【按】透辟开示,警人心目,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免蹈覆辙。不应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1)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2)锱铢(3)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王日休《龙舒净土文》【注释】(1)藜藿(1íhuò):藜,蒿类,草本植物,嫩叶可以吃。藿,香草。指粗劣的饮食。 (2)箧(qiè):小箱子。 (3)锱铢(zīzhū):指很少的钱。【译文】人们骤然听闻到西方净土种种的景象,大多不相信,这并不奇怪。大凡拘碍于目前所见所闻的人,便认为眼前所见不到的东西不存在,这同不信净土的人是同样的知见。比如在陋巷粪土中居住的人,怎会知道广阔大厦的清净?在小碗里吃蒿叶草菜粗劣食物的人,怎会知道还有摆满方圆一丈的山珍海味?在破旧的小箱子里蓄积些小钱的人,怎会知道有国库里充溢的财宝?所以处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便不相信有清净的阿弥陀佛刹土。由于生长于母体胞胎,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莲华化生;由于在这个世界寿命不过百年,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恒河沙数的寿命;由于在这个世界衣食必由劳作方可得到,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随念而至的衣食;由于这个世界的快乐常常夹杂着忧愁烦恼,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纯一的快乐。然则释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不可以由于我们现前肉眼见不到而不相信呀!呼引众生上大愿船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译文】《净土传》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大愿船,浮泛于生死海中,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直接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愿意前往者,没有一个不能到达的。倘若深切相信,愿意往生,即使犯有罪恶,也无不蒙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因为不慈悲不足以称为佛,不拔济救度众生不足以称为佛,不具备大威神力不足以称为佛。正是由于佛的大慈大悲,所以看见众生沉沦苦海而生拔济救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够使拔济的心愿兑现成济度众生的功德。这就是佛之所以称为佛的原因。经中说:“大医王能治疗一切病,但不能治疗已经死亡之人;佛能救度一切众生,但不能救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况已死亡者,可谓形容到了极点了。【按】佛度众生,众生被救度,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吾人能信念佛往生成佛的法门,即是有缘,凭信愿即可登上大愿船,稳抵彼岸,不信即死矣。 二、就理观立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2),从心想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注释】(1)法界身:佛的法身无形无相,周遍法界,众生有感,法身随缘而应,故名法界身。 (2)正遍知海: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译文】阿弥陀如来是随感而应的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所以,汝等忆佛念佛时,能忆念佛的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忆佛念佛为作佛——始觉),是心是佛(能念佛的心即是佛——本觉),阿弥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因果的如大海般的深广智慧,便从你们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按】此段经文乃念佛法门的最高理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佛法紧要处无多子,此二语即是大总持。佛由心现解脱长者对善财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大方广佛华严经》【译文】解脱长者对善财童子说:“我入出这个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到十方世界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诸佛如来不来我这里,我也不往诸佛那里。我如果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念头一动就能见到……由此了知一切佛以及我心,全都如梦;了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性心元如水;了知一切佛与所有色相以及自心,全都如同幻化;了知一切佛以及自心,全都如同空谷回响。我这样了知,这样忆佛念佛,所睹见的诸佛都由自心显现。”【按】这是解脱长者向善财童子陈述念佛三昧见佛的境界。阿弥陀佛不生灭,观觅难拈水中月,所见弥陀不离自心。自力他力之相状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1),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往生论注》【注释】(1)四天下:即一四天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译文】这里再举例说明自力与他力的相状:譬如有人因畏惧三恶道之苦故,受持清净戒律,因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力故,修习种种神通,以神通现前故,能游历一四天下,这样的修行叫做自力。又譬如羸劣的愚夫,连毛驴都跨不上去,然有幸随从转轮圣王而行,便乘托轮宝飞行虚空,游历一四天下,无所障碍,这样的情形叫做他力。愚痴啊!后世的学人,听到有他力可以托乘,应当生起信心,不要被凡夫的知见情执所局限。蕅益六信—信自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自,意谓: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尘境分别影事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中微尘数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虽然昏沉迷惑,生起种种颠倒,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这就叫信自。蕅益六信—信他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1)广长舌(2)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蕅益《阿弥陀经要解》【注释】(1)六方诸佛:指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 (2)广长舌:常人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能至鼻;藏教果头佛(阿罗汉),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盖面部;无量劫不妄语,广长舌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净土之理称合真性。【译文】所谓信他,意谓:相信释迦如来决不会说诳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圆满,没有虚发,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于自国土称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真实不二。我们信奉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志求生西方净土,不再存有丝毫疑惑。这就叫信他。蕅益六信—信因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因,意谓: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成为未来成佛的金刚种子,何况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作信因。蕅益六信—信果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果,意谓:深信西方净土都是诸上善人聚会在一处,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形,音响必定应声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作信果。蕅益六信—信事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事,意谓:深信而今现前一念心性不可穷尽故,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这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作信事。 蕅益六信—信理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所谓信理,意谓: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刹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菩萨声闻圣众,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法的虚妄相就是不生灭的真如,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阿弥陀佛的果觉即是自性的本觉。我的心性遍法界故,佛的心性也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法界。譬如室内有一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光与光不相妨碍。这叫做信理。【按】六信三对范畴,周详圆融,彰显净宗,竖与一切法门混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的特质,其立论判言有高屋建瓴之势。圣凡一体,机感相应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受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杨杰《净土疑论·序》【撰者】杨杰:宋代居士,官太常卿,宿好禅法,得法于天衣义怀禅师。后归心净土,绘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临终念佛往生。【译文】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法界所有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人与凡夫本自一体,众生能感之机与弥陀所应之愿力容易相应。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世界;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我由此而观察: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能够斩断疑根故;修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心不散乱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远离一切污染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没有我执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没有瞋恚心故;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道心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心念纯一故;已经造作各种恶业、果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能够生起真实的惭愧心故。虽然修行诸多善行,若没有至诚的信心,没有乐集福慧的深心,没有回向发愿往生心,便不能获得上品上生。呜呼!阿弥陀佛名号极容易持念,西方净土很容易往生,然而众生却不去念佛,不能往生,佛对这些众生又如之奈何呢?三种真信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截流《净土警语》【译文】怎样才算是真信呢?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者平等无有差别。我是未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与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昏迷、颠倒、迷惑,但觉性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生死轮转,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开悟的心性,一念回转心光,便如同本得。其次要信我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阿弥陀佛是究竟即佛,性德觉性虽然平等无二,但修德阶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心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随着业力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所谓清净法身流转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就不叫佛,而叫做众生。再次要相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居住在痛苦的娑婆世界,但我仍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是我心内的佛。既然众生与佛心性同体无二,自然会感应道交。我苦切念佛,必定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必定能够得到磁石吸铁般的回应,这是无可怀疑的事情。缘如来本愿力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曰:论言修五门行(1),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昙鸾《往生论注》【注释】(1)五门行:天亲菩萨于《往生论》中所示,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译文】问:众生有何等因缘,言能够疾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答:天亲菩萨《往生论》中讲到修持五念门,能成就自己往生,并成就一切众生往生故。然推究二利成就的根本,乃是以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力利益与利益他人,讨论起来有角度的不同。如果就佛的立场而言,应该表述为利他(利益众生);如果就众生角度而言,则应表述为他利(佛予众生以利益)。现在将讨论的是佛力,所以便表述为利他,净业行人应当明了这个道理。凡是往生到极乐国土以及彼国中的菩萨、天人所作的上求下化诸修行,都是由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加持所成就的。【按】往生及修行成佛全过程,皆缘阿弥陀佛本愿力故。这个判言,彰显“他力本愿”的净宗立场,上承龙树、天亲净土思想之遗响,下启道绰、善导净土思想之先河。对净土宗在震旦的推行弘传,功绩甚巨。深感佛恩应念佛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以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现在我已然知道了阿弥陀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受教化我,则我现今深切地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所以应该念佛;一向长远劫来冤枉遭受众多的剧苦,欲求脱离苦厄,所以应该念佛;往昔已造的恶业,无可追悔,未来的恶业,何敢再造?由此生惭愧心,所以应该念佛;与佛同体的心性,既然本自具有,现今岂能没有?只是欠悟证的功夫罢了,为求悟明心性,所以应该念佛。以求悟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惭愧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畏恶道苦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感恩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我不念佛时,阿弥陀佛尚且怜念于我,我现今恳切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更加怜念于我。 佛祖诚言可凭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实,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至于修行净土法门,有决定不可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念佛修行的有否效验呢?纵然举世之人念佛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怀疑净土之心,因为诸佛与祖师的诚实法语足以依凭。如果总是问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验,便是对佛的法语未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话为真实,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门,便不能成就。英明决烈的男子汉,断断不至于舍弃佛言而取信于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主见,专门想要以修行效验、他人的言语作为自己修行路上的导师,前景堪忧,可不哀哉!如彼香树改臭树林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1),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2),虽有根芽,犹

\

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3),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观佛三昧经》【注释】(1)伊兰林:伊兰,树名,华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飘及四十里。伊兰林比喻众生无边的烦恼。(2)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名牛头栴檀。栴檀比喻众生念佛之心。(3)才欲成树:比喻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间断,道业自然成就。【译文】释迦牟尼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深远奥妙境界,种种神通解脱,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的相状呢?”佛告诉父王:“比如伊兰林,方圆有一百六十里,树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伊兰林唯有恶臭,没有香味,如果有人食了树上的华果,便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浓烈,于是便能转变伊兰林的恶臭,令此树林全都芳香美好。众生目睹这个情景,都生起稀有难逢之心。”佛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中,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只要能系心念佛不间断,决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变一切恶业,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树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一样。”【按】于众生烦恼心中安置一佛号,不断持念,便如同牛头旃檀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便可往生净土,此乃点石成金之妙法。此间念佛,彼土七宝池生莲华一朵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王日休《龙舒净土文》【译文】有人怀疑说:“人在这娑

\

婆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为何便生出莲华一朵呢?”我告诉他说:“这并不难明白。譬如一面大明镜,凡是有物到来便映现其影,明镜何尝有迎接之心呢?只是由于镜子明亮,自然可以显现事物而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中睹见其面像。所以,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自然出生莲华一朵,是无足怀疑的。”【按】西方净土与我等心性交融互摄,故信愿持名,极乐世界七宝池便萌生一朵标上念佛人名字的莲华,荣枯大小,取决于行人的念佛功夫。故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何谓多善根福德因缘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数劫的菩萨六度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现今方成就,不是将来才成就。这是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境,带动起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全体的佛功德即是众生的功德,全体的佛果觉即是自性本觉,所以经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按】对阿弥陀经所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土,”净业行人大多不甚了了,常以自力修行功夫来理解,不得真诠,细味澫祖这段独具慧眼的诠释,自当豁然。念佛者心印不坏譬有贫人,依豪贵衣食。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拿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观佛三昧经》【译文】譬如有一个穷人,依投豪贵家谋衣食。有一天,王子外出游玩,带着大宝瓶,宝瓶内藏了国王的宝印。这个穷人假装侍从亲近侍奉王子,伺机拿起宝瓶逃跑。王子发现后,命令六个健兵骑六头黑象追赶盗瓶人。持瓶人跑入空旷野外的沼泽中,有许多毒蛇从四面八方围拢来,企图吞噬他。这个持瓶人见状极为惊恐,便东奔西走地逃命,看见空旷的沼泽中有一棵繁茂苍翠的大树,便头顶宝瓶,攀树而上。这时,骑黑象的六个健兵飞快地奔到了大树下,这个穷人看见情况危急,便将国王的宝印吞到肚里,惊恐地以双手遮面。六头黑象用长鼻将大树绞倒,这穷人随即掉到地上,身体摔得散架了,而唯有金印在宝瓶中放光,毒蛇见到光明便四处逃散。佛告阿难:“安住于念佛的众生,心印不坏,也像金印放光一样。” 万亿人中一二知娑婆生者极愚痴,众苦萦缠不解思。在世更无清净业,临终那有出离时。百千经里寻常劝,万亿人中一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来携我入华池。——楚石《西斋净土诗》【译文】生到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愚痴,众苦萦回缠绕而不知道反思。在世间更无持戒念佛的清净业,命终哪有出离生死轮回之时。百千经典中恒常劝勉念佛往生,但万亿人中也只有一二人信知。珍重阿弥陀佛常垂接引的金色手臂,愿佛早来提携我入七宝莲池。水火二河白道喻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又禀白一切往生人等,现今更为净业行人说一个譬喻,用以守护清净信心,以防止外道邪见异见所导致的厄难。是什么譬喻呢?比如有一个行人,准备向西方行走(喻发心修出离道),到达目的地有百千里之遥。走到半路,忽然见到有两条河,一是火河在南边,二是水河在北边。两条河各宽一百步,河水的深度不可测,南北方向看不到边际。在水火二河的正中间,有一条白道,宽有四五寸。这条白道由东岸至西岸,也有百步之宽。水河的波浪常常漫溢浸湿白道,火河的烈焰也常常来焚烧白道。水火交相侵扰白道,没有片刻的休息。此人既已到达旷野空阔之处,了无人烟。却有许多强盗与恶兽,见此人孤单无伴,争着想来杀他吃他。此人害怕死亡,赶紧向西狂奔逃命,忽然见到此大河,即自思惟:“此河南北不见边际,中间见有一条白道,极为狭小。东西两岸相距虽然很近,但白道狭小,如何能安全地过去呢?看来今日定死无疑了。”此人一边如是思惟,一边想沿原路返回,不料后面的群贼与恶兽渐渐包抄上来。此人正欲向南北河岸逃避,而南北方向的恶兽毒虫,也竞相逼近。在东面、南面与北面三边受包围的情况下,此人别无选择,只得向西面寻求从白道上逃命的可能性了,沿白道走又害怕掉进水火二河之中。当时那人的惊惶恐怖之心,无以言表。此人此刻稳定心神,又自思念:“我今日走回头路也是死,停住不前也是死,向两边逃也是死,现在只剩下一种可能逃命的选择了,我宁可寻这条白道向前而去。既然有这条白道,必定应当可以度河而过。”此人作此思惟时,忽然听到河东岸有劝说的声音:“仁者!只要下定决心沿着这条白道前行,必定不会有死难,如果徘徊不前即会死亡。”与此同时,又听到河西岸有人呼唤的音声:“汝只管一心正念直行而来,我能护祐你,不必畏惧堕入水火二河的灾难。”此人既闻到东岸发遣与西岸呼唤的声音,即自端正稳定身心,决定沿此白道直接向西而进,不生怀疑退怯之心。刚行走十分中之一、二分时,东岸的群贼等便向着行人叫唤:“仁者!赶快回来!这条白道险恶,绝对过不去,再往前走,必死无疑,我等对你并没有任何恶意。”此人虽然听到这些叫唤声,不为所动,亦不回顾,一心直向前进,系念白道而行进,很快就到达西岸,永远脱离种种厄难,与西岸上的善友相见,极为庆慰快乐。这是比喻之辞。下面显示比喻的意蕴:所言的东岸,即是比喻此娑婆世界之火宅;所言的西岸,即是比喻西方极乐国土;所言的群贼、恶兽假装亲善,是比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和四大;所言的空旷无人的沼泽,是比喻此人经常随逐恶友,不能遇上真善知识;所言的水火二河,即是比喻众生的贪爱如水,瞋憎如火;所言的两河中间白道宽四、五寸者,即是比喻在众生的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安养刹土的心。乃由于众生贪瞋烦恼强盛,就用水火来作比喻;愿往生的善心微薄,比喻如四、五寸白道。又说水河的波浪常漫湿白道,是比喻众生常生爱欲心,能染污愿往生的善心;又火河的火焰常焚烧白道,是比喻瞋恚嫌恶之心,能烧行人功德之法财;所言的此人行走在白道上,一直向西而进者,是比喻回向一切修行德业,直接求生西方;所言东岸闻有人声劝勉发遣,行人依教寻白道直向西行进者,是比喻释迦牟尼佛已灭度,后人不得见佛,但有释迦佛的教法存世可依,即比喻如同声音;所言的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叫唤此人回头者,是比喻别解(不同的见解)、别行(不同的修行方法)、恶见(邪知邪见)之人等,妄谈种种见解,递相迷惑扰乱此行人,以及自己造下罪业退失往生的信愿;所言西岸上有人呼唤者,即是比喻阿弥陀佛大愿度众生;所言须臾就到达西岸,善友相见欢喜无限者,是比喻众生长久沉沦生死苦海,旷劫轮回不休,迷惑颠倒,自相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本师发遣,指向西方,又藉阿弥陀佛的悲心召唤,而今信受随顺两土世尊拯济众生的悲愿,不顾水火二河的危险,念念不间断的持名求生,乘托阿弥陀佛以愿力所成就的白道,命终之后,得以往生彼安乐国土,与阿弥陀佛相见,庆幸欢喜无量。【按】水火二河白道喻,寓意深刻,表达了娑婆世界修行人净土起信的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对自力修行绝望之际,随顺此土释尊的发遣与彼土弥陀的呼唤,信愿求生净土,方是出离轮回险境的唯一出路。感恩阿弥陀佛为我等众生心中铺设的往生白道,感恩释尊慈悲的宣说。伏冀净业行人恒常玩味此喻,用以守护念佛信心。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成语名称仰面唾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tuò tiā...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成语名称仰手接飞猱,俯身...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成语名称仰屋着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

仰屋兴叹成语名称仰屋兴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xīng tàn...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