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北京宗教文化的五个特征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30 09:50:40
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50万年以前, 北京城所在的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了。从古至今,各种原始宗教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都在北京繁衍和发展,外来的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相继在北京地区传播,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北京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体系的北京宗教文化。 从北京宗教文化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即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

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50万年以前, 北京城所在的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了。从古至今,各种原始宗教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都在北京繁衍和发展,外来的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相继在北京地区传播,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北京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体系的北京宗教文化。

从北京宗教文化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即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心引领性和宗教文化民俗性。

一、历史传承性

道教自东汉产生后,就开始在北京地区流传。当时北京地区属幽州,是太平道活动的主要区域。北魏时期统治者以道教为国教,始建于唐朝的天长观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北京地区第一座道观。金元明清时期,道教在北京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从东晋十六国时起,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北京是五朝帝都,先后经历了34位皇帝。出于政治与信仰的需要,历朝帝王大多推崇佛教,京城敕建的寺庙比比皆是。基督宗教从唐朝至明末清初曾三度传入中国,但都未能取得长足发展。直到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与殖民者结伴而来,靠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传播。随着基督宗教在北京的传播,北京基督宗教文化逐步融入北京历史文化中。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宋辽时期传入北京。元明清时期,北京伊斯兰教文化体系形成。

道教、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的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条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并且有着自己的演进历程和规律。所以说,历史传承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首要特征。

\

二、吸纳包容性

外来宗教都有一个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过程。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曾发生过“三武一宗法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融合的历史流变中,也蕴含着对立、争辩,乃至冲突。正如有的学者分析说:“当冲突超出理论争辩的范围时,就表现为政治上的限佛、灭佛和兴佛的运动。”佛教与中国儒家、道教“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碰撞中各自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三教冲突的过程也是三教融合的过程”。佛教在中国所遭遇的这几次法难,都没有波及北京地区,所以北京地区在历次法难中,反而成为佛教的“避风港”,赢得了发展的契机。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几经波折。基督宗教在唐朝和元朝曾经传入中国,但未能立足。明末清初第三次传入中国,并且在建堂宣教事业上取了一定进展,而且步入了中国上层社会。但是由于“礼仪之争”引发的百年禁教,导致了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又一次中断。直到近代,基督宗教才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庇护下立住脚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掀起“三自”爱国运动,中国天主教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才逐渐摆脱了“洋教”的称号,为中国人民和社会所吸纳。从上述佛教、基督宗教的传播历程来看,也有一个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经过了一个彼此吸纳与融合的过程。

因此,吸纳包容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之一。

三、多元共存性

北京宗教文化的多元共存性的特征,早在元朝时期已经基本确立。“蒙古贵族在宗教信仰上实行承认现状和兼容并包的政策,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以及其他信仰都给予宽容,形成元代宗教文化多元并存、同时发展的局面。”

如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北京都有数量众多的信众和活动场所。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拥有宗教信仰者50多万,以2000年北京市人口1356.9万左右来计算,宗教信仰者约占4%。

北京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舞台。五大宗教长期以来和谐共处、相互沟通,形成了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特性,而且在多样性中也有同一性:那就是信教与不信教的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尊重各宗教信仰的同时,共同为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而努力。这说明,多元共存性也是北京宗教文化的特征之一。

四、中心引领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五大全国性宗教团体的会址,除中国基督教两会外,都设在北京,各大宗教在北京都建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传承各自的宗教文化。北京宗教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和地位突出,深深地影响着全国各地宗教文化。北京宗教文化中心引领性特征的形成,也是有其历史传承性的。

早在元朝时,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元大都就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由于元朝政府对各大宗教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所以当时的北京地区是佛教、天主教、道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宗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明朝时,虽然“明王朝在政治上是高度专制,但在文化上却能包容,宗教上实行多教并举的政策。”

所以有明一代,北京宗教文化的中心引领地位并没有改变,而且这一局面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北京“全城内外的寺、庵、宫、观、庙、堂、祠共有千余座……西山风景优美的地方以及环城百里敕建的寺庙、香火墓地比比皆是。”清朝政府不但沿袭了明朝的宗教政策,推崇佛教和道教,而且还进一步完备了国家宗教祀典。因此,清代北京宗教文化的中心引领地位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首善之区的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自然成为展示中国宗教与文化的窗口。北京作为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众多的宗教文物古迹。北京宗教文物遗存种类齐全、数量众多、保存良好、内涵丰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北京地区传播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宗教领袖和宗教学者。所以说,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北京宗教文化对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其中心引领性的地位是长期形成的。

\

五、宗教文化民俗性

随着各大宗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其思想与文化日益渗透到民众之中,一些宗教的节日或纪念日,也逐渐越出了寺庙观堂高高的院墙,走进民众的世俗生活,与北京本土的民俗节日相结合,成为民间积久成习的岁时风俗。逛庙会、过圣诞节和开斋节逐渐成为北京市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北京宗教文化这一民众民俗性的特征首先表现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与道教的庙会活动。庙会活动起源于宗教祭祀,北京地区“京城寺庙民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大约自元代起,形成定期集会规模,经明代的繁衍发展,到清中叶形成鼎盛局面”。

当然北京庙会这一非物质宗教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载体。庙会文化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但没有在京城销声匿迹,反而日益焕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风韵,成为北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雍和宫和白云观逛庙会的人就多达五六万人。由这些广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庙会活动就可以清晰地折射出佛教与道教对北京民俗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北京宗教文化这一民众民俗性的特征还表现在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和开斋节活动中。圣诞节本来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盛大宗教节日,如今已经成为京城部分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关注和喜闻乐见的节日了。到了伊斯兰教开斋节这一天,不但京城内每一座清真寺都成为欢乐的海洋,而且牛街整条街道都被穿着节日盛装的民众挤得水泄不通,各民族人民与穆斯林一起欢度这一盛大的宗教节日。(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成语名称价值连城成语拼音jià zhí lián ch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成语名称仰面唾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tuò tiā...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观俯察...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成语名称仰手接飞猱,俯身...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

仰屋着书成语名称仰屋着书成语拼音yǎng wū zhù shū成...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