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可了:我的学佛经过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03 09:43:22
从小每当节日我们都会回老家祭拜祖先,家里的祠堂恭奉着观世音菩萨。我想这可能是影响我日后接触佛法的因缘。怎么说呢?读高中时,有一阵子,心情不好,就会不自知的心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后因学业课重,菩萨圣号不知不觉离我好远好远。直至社会就业任公职,同事邀我一起到寺庙吃素斋,我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出家师父和佛教经典。想起第一次到寺庙,我刚踏进寺庙入口小径那一刻,身心无比的舒畅,所有的烦恼不知到哪里去了,这是我人生

从小每当节日我们都会回老家祭拜祖先,家里的祠堂恭奉着观世音菩萨。我想这可能是影响我日后接触佛法的因缘。怎么说呢?读高中时,有一阵子,心情不好,就会不自知的心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后因学业课重,菩萨圣号不知不觉离我好远好远。直至社会就业任公职,同事邀我一起到寺庙吃素斋,我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出家师父和佛教经典。想起第一次到寺庙,我刚踏进寺庙入口小径那一刻,身心无比的舒畅,所有的烦恼不知到哪里去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的,我也说不上来,就是好喜欢。这也是奠定日后我一心学佛的法缘。

二、在佛法上究竟学了什么

1988年第一次接触的佛经是《心经》,然后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阿弥陀经》。这二部经成为我每天必需做的早晚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经文中的一品。介绍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愿行。经文里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示现种种身形,宣说佛法,广度众生。祂的慈悲救度众生的愿力,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而《阿弥陀经》是执持弥陀圣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快捷方式。阿弥陀佛最重要的意义是发四十八大愿,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最重要的是感应阿弥陀佛,要完全感应到阿弥陀佛,也只有发愿,这样才能完全与佛相应。因此,我每天沉浸在观音圣号和弥陀圣号中,欲罢不已。慢慢的因为母亲生病关系,又让我接触了《药师经》(药师菩萨发的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地藏菩萨本愿经》(学习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和《金刚经》(要有绝对的善根;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四相;要三轮拖空等等)。这些都是我结婚之前自己自修的经典。另外,自己在家也修过「五停心观」的「不净观」,是除贪欲的观想,有观自身不净和观他身不净二种。从脚趾开始,首先观脚趾腐烂被虫吃,慢慢就看得见一截一截的骨头,观至胃部时,整个胃被虫吃,而有恶心恶吐的感觉。因为没有人指导,胃最后疼痛得忍受不住,只好放弃(因当时并未认识老师或是过来人可以教我)。

后又转至「数息法门」,当时多少体会呼吸的出入和长短,但感觉还是跟我不相应,愈数愈烦躁,身心愈来愈粗重;就改修「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并配合观音法门(耳根圆通法门),听虫声、水声、钟声、自己念佛的声音,我发现静坐容易不起妄想,而能专注在上面。比如念佛,耳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意观佛相好,因此我就一直用观音法门作为我修练的法门。所以自己一定要找一个法门,能让自己身心定下来,那个法门便是适合你。然后一门深入,自然达成心一境性。

在1989年8月公公往生后的一段时间中,有幸接触《妙法莲华经》,当时是一字一拜《妙法莲华经》。

同时在1990年3月有幸认识善知识张公尚德老师。

他问我:

「在家做什么?」

我回答:

「一字一拜《妙法莲华经》。」

他又说:

「妳以后不要一字一拜,改为一句一拜《妙法莲华经》。」

我回家后,就改为一句一拜《妙法莲华经》了。

《妙法莲华经》的重点之一是:「一大事因缘」。有四步骤:(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二)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此为教化菩萨成佛唯一要道,故名一乘,或曰佛乘。

开示悟入,也就是在说明此「一大事因缘」。

1990年2月有一天,我在家诵《金刚经》时,突然念不下去,头脑清清楚楚,念头起不来,听到人的讲话声、鸟叫声、车声……等等,它都跟我相干也不相干,大约有二十来分钟。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也不去执着它,但心中还是一直记得这个境界。后来,认识了张尚德老师。

老师问我:

「你平时在家做什么功课?」

我回答:

「诵《金刚经》,但有一回是这样的境界。」

师就告诉我说:

「继续保任。」

我当时还是鸭子听雷,不懂也。

过了几年,因为跟着老师学,我大概了解了当时的境界,也懂了老师「继续保任」的意思。但因俗事太多,工夫不得力,所以无法「继续保任」,惭愧之至。

必须要说的是,我跟张公尚德老师这么多年来,在佛法上究竟学了一些什么呢?

1991年8月是我第一次参加老师的禅七。老师说:「参禅学佛要有一个标准和方法,返流全一,六俱不用。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无六尘(色、身、香、味、触、法),从《楞严经》着手,心性上下功夫,时时反省,就有力量。菩萨道就是只有众生而无我,空有平怀、苦乐平怀、痛痒平怀,任何一切艰难困苦,坦然接受。」禅七前,我倍尝人生的无奈、无助与痛苦,有时候真会让我失去活着的勇气,与活着所谓何来的感叹!看世间一切众生的痛苦,我却爱莫能助。听到老师说的:「时时反省,就有力量。菩萨道就是只有众生而无我,苦乐平怀、空有平怀。」人要真正忏悔和反省自己的所言所行和过去今生的罪业,无形中力量就出来了。第一次参加禅七,我从无奈、无助中解脱,心中满怀喜悦。

1992年6月老师要我修楞严咒敲木鱼领众,不曾念过楞严咒,也未曾敲过木鱼,心中的惶恐与不安,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看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的观想释迦牟尼佛写出的楞严咒(现在裱挂在达摩书院的禅堂上),令我感受到当年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传法与弟子们的气氛,庄严肃穆。有一天,老师问我:

「回溯过去,道路坎坷;展望未来,前路茫茫;在看当下,万丈深渊,一动便粉身碎骨,那妳怎么办呢?」

我当时心中想着:

「修道如登万仞顶,下来容易上去难。」

\

不管多么的艰辛困苦,我要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勇敢坚强的面对新的人生,从此我的生命有了力量。尤其大家在共修楞严咒时,一片祥和肃穆、清净庄严,融入音声海之中,而涌现出如《楞严经》所说:「尽虚空、遍法界,清净圆明、了不可得」的境界。(我当然知道,这只是我意识清净面的浮现。)

老师对每位学生用的方法都不同,观机逗教,随病与药。1994年3月我在三日清净禅里领悟尤多。老师告诉我:「人累了,情绪难免低迷,烦恼是无明,不烦恼亦未必不是无明。」使我当下体会到起念即乖。老师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一颗平常心、平怀心、拖着疲惫的心……,深怕参加的学生们,无法入山采药,满载而归;又要照顾每个人的身心变化,其慈悲胸怀,观世音菩萨的示现,亦不过如此。

南太老师曾说过:

「尚德,你的念佛念得很好。」

所以,老师就教导我们如何念佛,并写〈念佛精要〉一文,内容如下:

一、念佛即是信佛、依佛、归到佛。

二、念佛必须坚信佛。释迦牟尼佛说:小草、微尘中都有亿万佛,所以念的虽然是阿弥陀佛,实际上是与一切佛合而为一的,这称作感应道交。

三、净土法门的念阿弥陀佛,是在助我们往生净土,上品往生要有诚敬心、深心、回向心;下品往生,在临终时,一念清清明明,贴住阿弥陀佛,即可往生净土,这也就是一念回机,便成本得。

四、虽说净土,实际上净土是超时间与空间的,也就是说心净即净土。

五、念佛即入念、净念 (阿弥陀佛) 不断,即心法之正法。

六、念的是阿弥陀佛,空的是自性弥陀。

七、因为空的是自性弥陀,所以净念也空。

八、既然本来净土,本来净念也空,进入净念,贴住一切空,又超越净念,超越空,这就是禅,达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一念超空,超空一念。

九、密是由生起次第入有,从而入光明定,最后又契空,且尽虚空、遍法界。念佛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净土五经》,无一不为密。

十、在《净土五经》中,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祂是悟道的《楞严经》中之二十五位圆通第二十四位,入禅先要悟道,真念佛者就是悟,真悟者必念佛,所以禅必契佛,念佛必能入禅也。

十一、因此,禅、净、密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十二、音是质,声是量,净音与净声是由无相之

常寂光起用,这是由实悟与真修两者达成的。 (参考达摩出版社《禅门语录》一书)

老师念佛念得好,是因为老师上与诸佛菩萨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结果。

记得有一次,2003年8月,早上五点三十分时,因身体突感不适,突然呼吸急促,自己就一直按摩头部、额头、心脏,嘴里不断的吐气,忽然手脚冰冷,但「气」一直往头部出去,一时人全身无力,而且身体也已软掉,经过张老师之输气按摩,后来渐渐的平稳下来。

我的体会:

1、知道气不通,但自己知道哪里不对又在那里按摩。

2、在要身与心分离时,当下我的无明大于自己的作主,我并没有抓住佛号,所以功夫还是不得力。

3、虽然回过神来,但自知自己没有作主念佛,才又念佛,此时已来不及矣。

4、可见人如果信心坚定、修持得好,是可以自己作主往生的。

5、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身体的状况,脸部变小,气往头部走,四肢对我而言,一无感觉,人的一念——自己作主,真的需要好好在此下功夫,有一天真的离开人世时,才能克服无明,让我真正体认无明的可怕。

6、我体会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如果我死亡的话,并无不好,无病痛,只感觉一瞬间的不适,但也让我体认生命的可贵。

7、总结:我一定要好好的修,在习气上,转化自己。我想我的未来一定是勇往向佛,而且应该在各方面变得比以前来的柔软。我越来越体会到,柔软的人,才真有福。

佛法说:菩萨是可以投胎作主的,这样便坚定了我要学佛的信念,和克服烦恼的决心了。

又有一回是2003年10月,有天静坐诵〈心经〉一文时,念到「是故空中」,突然有一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就是色在空里,空也在色里吗?空与色(有质碍的存在)彼此相干也不相干。我们的存在不也是和空一样彼此相干也不相干,你不妨碍我,我也不妨碍你,一切因空而有。只不过真是自己的一念,把我们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通通丢掉,而证不到。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体本空,所以在空里,没有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都是名相。

※师批:遍计所执。

因此〈心经〉讲一切都是心意识造出来的,远离颠倒妄想,就能得正等正觉,所以它是无上的秘密咒语,一点也不假。

※师批:因缘起性空(依他起)。

结论:到彼岸,赶快到彼岸来度我呀!

※师批:有我即无度。

五蕴要空,也只在一念,本来空,因执着有,才空不了,被它所转。

最后因感觉「想」的念头起来,身心感到轻松自在,无比喜悦,有一股冲动,想证明自己的经验是否为对,一念起,身心的喜悦又被压住了,但终于略懂为什么证到空性的人,他可以游戏人间,不为所动,而自性如一也。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那个里面。吾有一宝,秘在形山,终日在面门中出入,一点不假。

我们常常不自觉自己的问题,甚且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所以大部份的人,不曾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人为什么常常活在自我矛盾与挣扎中?又为什么常常在颠倒妄想中徘徊?人滑稽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又凡事来那么一点理性,忽然又不理性?我反省到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有所求,原来有求皆苦。人之所以凡事在理性中,是因为他没有贪瞋痴,这样就不在情绪中了。老师常说:「他四十八岁时,什么也没有悟到,只是悟到自己什么都要,所以痛苦。」我原来也是生生世世在「要」中过日子啊!

《华严经》里讲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的体会是,道理没有搞清楚,就不会有正知、正见,容易落入我见妄想执着中。也因读书读得少,所以道理常常也不通。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修,事上磨练,我们常常一遇外缘,境界一来,就随外境转,始终随着习气业力在打滚,做不到「我本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我很惭愧的是,至今在理上、事上修,还是一蹋胡涂,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搞清楚。

再谈定,曾经有过一个经验,就是2008年7月在湘潭道南书院上课时,我是瞎猫碰到死老鼠,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老师就拿纸轻轻的在我的鼻子上,看我是否还有气息),当时全身舒畅,微微的呼吸,有暖的感觉,明明了了,外面的声音也听的清清楚楚,不昏沉也不散乱,我坐了一个多小时。

下座后,有位向先生问我:

「妳坐在那里,有听到我在讲话吗?」

我答:

「有。」

他再问:

「我说了什么?」

我答:

「您告诉张老师要为我护关,请他休息。」

向先生就点点头了。

总结:

修持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亲身证验,言语说得在多、在好,没有真正的做功夫,还是自己对自己缴白卷,自己在欺骗自己。

回忆起2005年达摩书院改建,动工了二个多月,因为盖房子的师兄临时有事,不克前来继续完成,吾师便把这重担交给我。当时,心中一时不知所措。一来我完全不懂建筑;二来没有盖房的经验;三更不知正在建房所有的工作流程,于是我就向吾师提议,另找高明懂得建筑的人把它完成。但我的提议,吾师并未接受,执意要我把它完成,就这样我开始学习如何盖房子了。

在盖房的过程中,因为做事,就有人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的问题,人本身就很难搞,包括自己在内。新屋的内涵和型式也不定,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你我他,统统不同,再加上每天要监工、找材料……等等,凡事都得自己张罗。每天看着工作进度,慢慢房子的样式一步步的呈现出来了,心里的感受,刚开始时有点喜悦,慢慢的成就感出来了,……。

但是有一天,我站在客厅外的走廊上,忽然体悟到《金刚经》所说的: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都是有为法,都在成住坏空中,缘起缘灭,变化无常,谁也执捉不住,一切本来如此,法尔如是,《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万法皆空。就在此时,我超越了成就感,人生实在是要练习既无欢喜也无愁。

这时我又想起了诗僧八指头陀的诗:

「万事都归寂灭场,

青山空惹白云忙,

霜钟摇落溪山月,

唯有梅花冷自香。」

「冷自香」──何其超越。

2007年到湖南装修已摆放七年未完成的房子。当时也因地方上的各种纠纷和吵闹,导致老师七年不敢回家乡。2008年3月内装修完成,同年就在湖南湘潭成立道南书院。

道南书院的对联是:

「容止汪洋,大道中虚涵万象。看人物风云际会,摇洞庭八百里烟波。兼壮乾坤,开启仁山和智水。

景行南岳,旷怀内瑜瑾一心。将古今经典传承,究华夏五千年文化。以新日月,步趋先圣与时贤。」

2013年4月负责达摩书院新添房屋,并于2016年1月正式启用。此次盖房让我体会到:老师在绝对的自由中隐含着绝对的严格,在绝对的严格中隐含着绝对的自由。

近年来,老师不断的在道南书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培养了无数的学子向老师请教。因空间有限,学员连吃饭都没有地方坐。为了解决基本的教学需求,学习环境更加完善,书院学生自发捐款购地盖房。我于2010年11月开始和几位发心的道友筹划购地盖房事宜,终于2013年12

月购得土地,并于2014年3月正式在湘潭县登记名为:「湘潭县道南书院」。2014 年5月1日举行开工仪式,5月6日准备动工盖房,又因当地吵闹多端,在抢工程,经几次协调后,感谢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终于2014年7月动工附属工程,9月做主体工程迄今。历经千辛万苦、万苦千辛,终于要进入内装修工程了。

\

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

感恩老师给我的磨练(台湾、大陆两边盖房)。

感恩一切的法缘。

吾师近年来希望透过重新整理和解释《成唯识论》,用译述韦达先生的中译英版本:「唐玄奘的成唯识论」,同时讨论欧阳竟无的唯识抉择谈、印顺的唯识学与方东美和南怀瑾老师的唯识学,虽年越八十,犹日以继夜的不畏劳苦,著作了《唯识新引》一书(现已在达摩出版社出版八册)。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语言,试图指出解说东西方精华文化思想会合的难处在哪里,在西方人文思想和实际生活中,为什么缺少东方人的境界和缺少某些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词汇,来发扬唯识学。2004年我和王世馨师姐、卓连进师兄发起创办「中华唯识学会」。于2005年正式在台湾内政部成立了「中华唯识学会」;2009年12月「中华唯识学会会讯」创刊号出刊,一直至今。让古今中外学术上共同了解一个根本问题:人从哪里来?人本身的问题与存在的究竟是什么?唯识学里说得很清楚。

三、对宗门师承印证的看法

2009年1月恭读南太老师《禅海蠡测》〈宗师授受〉一文。文中一开始提到宗门师承的印证。首先说指授宗徒,自古以来,无论道家、佛家、各门各派都非常注重传承,才能接续命脉,因此老师选择学生,非常严格,要不断的考查、磨练,不是根器,所传非人,不传,否则犯戒。学生选择老师,也是要考查老师的修为、功夫与见地,不可随便依止顺从,否则断了自己的慧命,走上邪门外道,也是犯戒,尤以禅门更是严谨。历来祖师大德悟道以后,都要依止老师,日夜精进,在旁学习数年或数十年,把老师的精华吸收、深化,然后更发扬广化。

宗门印证必须要老师的认可,「以心印心」。就如世尊在灵山会上,所示化的拈花示众,当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释迦牟尼佛印证了迦叶尊者。

又如四祖道信大医禅师印证了牛头山法融禅师,他说:「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

宗门印证的例子,《指月录》、《五灯会元》……等都有记载。重要的是老师印证的对象,是真正的根器,并能荷担大法,继续慧命者。

宗门是以一师传承即可,宗师的行止,气吞寰宇,学问、人品、风范都皆一等,飞鸟掠空,了无轨迹,即为真善知识。真善知识是接引人的教导,往往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帮助真发道心,勤求菩提者,有朝一日能自见本性,这也难怪张尚德老师常说:

「老师对的,是对的;错的,更是对。学生错的,是错;对的,更错。」

而弟子事师,必须尊师重道,事师如父,接受老师身心的各种考验,身经百战,乃至堕指裂肤,筋骨暴露,方能有所成就,如密勒日巴尊者即是。

最后要说的是,当今的文明,「弟子觅师难,师觅弟子更不易」,唐朝时黄糪禅师说:

「不道无禅,祇是无师」。

因此明云居戒禅师有鉴于此,写了《禅门锻炼说十三篇》,以供后人要勤求菩提者,借鉴参考。反省至此,我自忖思:我真的在勤求菩提吗?真的在求无上大法吗?不寒而栗。这只是笔者的一点感想,至于功夫、见地、行愿还遥远、遥远,不过一念回机,便从本得,我希望能做到真信佛、依佛、归佛,再莫生生世世在痛苦的业障中轮回。

四、结 语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解决情意欲和死亡的问题。吾师张公尚德先生说:「有情必苦,有意必盲,有欲必乱。佛法全在『融化』情意欲;人本来『情意欲』,此所以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参考达摩出版社《禅门语录》一书) 「何自有情因色始,何缘造色因情生。」人有生命,是由男女而来的。有欲就有爱,有了爱就生情;情又生起欲与爱,爱又生起情与欲,情、爱、欲在人类活动中,轮转无已。《楞严经》开头也是说阿难见摩登伽女一见倾心,几乎落在情波欲海之中。由此可知,食色性也是人生的一大苦恼。可见人一辈子都是处于拉扯情欲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无已。

人世最公平的就是每一个人都会死亡。「生死」为何物?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了又到哪里去呢?学禅学佛就是学习人生一大解脱境界。《指月录》里记载许多禅师潇洒离世的公案,如临济禅师即是。——「咸通八年丁亥四月十日,将示灭。说传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复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曰:『以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圣便喝师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逝。塔全身于府西北隅。谥慧照。」

这也是我学习向往的境界。

张公尚德老师读后:

不可说

二零一六年六月十四日

于湘潭道南书院

本文转自达摩书院网站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成语名称仰事俯育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yù成...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