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全文网
标题

药师经的全文意思

来源:药师经全文网作者:曹雨轩时间:2019-01-30 10:28:29
本经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经名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此经阐述的是药师如来在未成佛的本因位上,发大愿、立大志所成就的功勋德业。经名亦告诉我们,这部经是已获修行成功,已成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药师佛,回顾从菩萨到成佛的修行经历,并以此为众生树立榜样,做众生表率,给众生指示通往成功的途径。

药师经的全文意思

本经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经名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此经阐述的是药师如来在未成佛的本因位上,发大愿、立大志所成就的功勋德业。经名亦告诉我们,这部经是已获修行成功,已成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药师佛,回顾从菩萨到成佛的修行经历,并以此为众生树立榜样,做众生表率,给众生指示通往成功的途径。

佛经命名通常是从「人、法、喻」三个角度出发。如《阿弥陀经》以佛的名号命名佛经,叫以人立名。《般舟三味经》以般舟三味这一佛法为经命名,叫以法立名。《稻秆经》以稻秆比喻缘生法,这叫以喻立名。以上都属单立名。《妙法莲花经》,经名中有法有喻,叫法喻复立名。《普贤菩萨行愿品》则为人法复立名。《如来狮子吼经》为人喻复立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被称作人法喻俱立名。佛经命名不出以上七种方式,即三种单立名、三种复立名、一种俱立名。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以法立名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的名号,「本愿功德」是佛法。但此处佛的名号中的「琉璃光」是个比喻,故此经亦可看作人法喻俱足的俱立名。

「药师琉璃光如来」为梵文Bhaisajyaguru-vaiduraprabhasa的意译,音译为「鞞杀社窭噜辟琉璃」,也可译为大医王如来。世间众生生理上有老病死苦,心理上有贪嗔痴苦,佛法不仅能解除人们生理之苦,尤能消除人们心灵之苦。所以佛是最了不起的医生,被称作大医王。能治愈人们身心一切疾患,施法药之师就叫药师。

「琉璃光」之琉璃不是现代所谓琉璃瓦的琉璃。而是梵语「辟琉璃」(Vaidurya)的略译。辟琉璃是一种青色宝石。这种宝石剔透晶莹,呈天青色,是蓝宝石中的珍品。琉璃光即指琉璃宝透射的净光。以琉璃光为佛名,显现佛德,比喻药师佛纯粹光明、洞澈表里的智慧之光。

「如来」是梵文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的意译。「如」即真如,含如实之意,指一切事物的真实状况。「来」即实现,到来之意,指最终成果。所谓如来即「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成实论》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凡通达真理,获得最终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获修行最高成就的人都叫如来。如来是所有成佛者的共同称谓。药师佛也可称作药师如来。

「本愿」指药师佛成佛以前,还处于菩萨修行的本因之位时,发下的誓愿。菩萨为佛之本,菩萨成佛以前,都要发大誓愿,在誓愿鞭策下,菩萨建立救世的功业,同时自己个人修行也获得成功。愿力是成功的动力,在愿力的作用下成就的功勋德业就叫本愿功德。

人们要成就任何一件事,都先要立下志向,要有获得成功的决心。用誓愿的方式把愿望和决心肯定下来,誓愿就成为警策自己,促使自己精进的力量。

菩萨发的愿分为别愿和总愿。总愿是所有菩萨的共同誓愿,显教菩萨的总愿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宏大无边的誓愿是菩萨行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法的共同决心和意愿。菩萨的别愿是每个菩萨独有的誓愿,如普贤菩萨的十愿,阿弥陀佛的二十四愿、四十八愿,千手观音的六愿、十愿等。本经中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是药师佛在本行菩萨道时的别愿。

佛所说法,由弟子结集、会诵、记录整理成文,被称为修多罗(Sutra)。修多罗包含的意义为:能产生出各种意义;能具备无尽的含义;如泉水一样不断涌出;能显示各种意义;如绳线和墨斗可以辨别斜正;如绳线串花一样可以贯串诸法;能上合真理下契众生的根基。

修多罗既包含了如此多的含义,将修多罗译为汉语时,用什么词才能恰如其分呢?有人认为可以把修多罗译作「线」,取其能贯串诸法,如线之串花,反映修多罗是佛的言论结集而成的这一特点。但是最通行的,是将其译为「经」。因为中文「经」字,既含有贯串之意,而且,中国人把古代先贤言教、足以成为后世圭臬,有无尽含义的,可作辨析是非标准的著述,叫做经。为了突出佛的言教能契理契机,所以也把修多罗译为契经。

《华严经疏》说:「修多罗……,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正翻名线,线能贯花,经能持纬。此方不贯线称,故存于经」。就是说由于经比线的称谓高贵些,所以将记录佛的言教所成的文字篇章称作经。

总之,经文题目包含的意思是:这位成佛的觉者,智慧之光如天青色宝石发出的净光,透澈内外。他在成佛前修行时,发大誓愿,要拯救一切众生,如医生之救病。在愿力鞭策下,成就了最伟大的功勋和德业。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讲述的真理,是众生修行的指南和依据。

(请看本书第二部分《药师经的形成与翻译》)劣,外扶根尘差异也不明显,就成为病态的两性人。两性人内心的痛苦,远远超过常人。

命根是生命依托的物质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中枢在延脑部分,或许,延脑就是命根所在,一旦此处受伤,就会生命垂危。

「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根叫做五受根,分别产生痛苦、快乐、忧愁、喜悦、以及不喜不忧平淡的舍受等五种情感体验。美国科学家五十年代研究发现,人和动物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刺激此处,会产生愉悦感。有些药物也能刺激人的乐神经,使人大笑不已。密宗认为人身上有「大乐轮」,一旦气脉打通大乐轮,就会有不可言喻的快乐感受。至于其它几种感受,其根在人体何处,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不过我们可以确信,既有这种功能,一定有产生这种功能的根据即根的存在。五受根缺损,对一切无所感,便是麻木不仁的白痴。

信根是信仰产生的基础。佛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根坚固的人对谛理谛实能生诚信,对世出世间真理能生信心,所以能破邪见。反之信根欠缺的人怀疑一切,不信真理、不信正法、不信因果,找不到人生的正确道路,任凭我执支配,滋长邪见,堕入邪道,毁掉自己的一生。

精进根又叫勤根,是进取心、上进心产生的基础。有精进精神的人,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事业功业的成就,百折不挠创立十善功业。缺乏精进根,一辈子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不能奋起努力,蹉跎终生,一事无成。

念根是记忆力产生的依据。唯识论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铭记不忘。」念根也可产生专注心,《大乘义章》十二卷说「守境为念。」《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所以念根具足的人,头脑清晰、记忆力强,能使念头集中于正法,不被外境所扰乱。反之缺乏念根,什么都记不住,正信不能保持,注意力不能集中,也难做深邃的思维。

定根是自控力产生的依据。定根具足的人意志品质良好,有高度的自控力,能摄持身心,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有定根的人才能习禅修定,才能启迪出超凡的智慧,才作得自己的主人。缺乏定根的人身心散漫,管不住自己,随意识攀缘外境,随波逐流,造业起惑,沉沦生死,难以自拔。

慧根是智慧产生的基础。智慧包括世智聪明,即世间黠慧,和般若智慧。世间黠慧即所谓的小聪明,以敏锐的分辨能力为特征,耳聪目明即为聪明。般若智慧对事物的领悟是全方位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而且是直接地把握精髓和实质。慧根具足才能领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有一点慧根,具备一点世间黠慧,也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具备慧根就成了愚人、蠢汉。

信、精进、念、定、慧五种根是圣道根本,可产生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五力都包含在三十七道品中,是修道的重要资粮,获得正觉的基础。

未知当知根是在意、乐、善、舍、信、精进、念、定、慧九根基础上,处于见道位的修习过程中,对四谛欲知而未知时的渴求心理产生的依据。已知根也是建立在上述九根基础上,修道位上对四谛理一一了知的能力产生的依据。具知根也是上述九根修至无学位时,对四谛真理完全领悟,证知能力产生的依据。

概言之,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追求真理、认识真理、证悟真理的求知欲、知性、觉性产生的基础。三无漏根是获得觉悟的必备条件。

诸根不具的痛苦

完美的正报身是过去世善业感来的果报,「其身下劣,诸根不具」,是过去世恶业感来的苦果。

「下劣」指身体矮小衰弱,或头大身小,或身长足短,种种畸形。「诸根不具」指各种根不完备,或有外表的残缺,或有内部损伤。其身下劣,身相就丑陋,如果信等五根不完具,人就愚蠢顽劣,眼等五根不具则为瞎子聋哑人。所以经文概括为「丑陋顽愚、盲聋喑哑」。

「丑陋」指相貌不美好,让人厌恶或瞧不起。「顽愚」指心智不开,顽冥愚蠢。「盲」是瞎子。「聋」即耳聋。「喑」指嗓音嘶沙,发音困难。「哑」即哑巴,不能说话。

除了上述几种根身的残疾外,下劣的身相还表现为「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等。「挛」指手卷曲,无法伸直,俗称「爪手」。「躄」即两足瘸。「背偻」即驼背。这三种都是身形的残缺。「白癞」指大麻风,是一种可怕疾患,可导致肢体节节脱落。「颠狂」即精神失常,心智迷乱。

根身下劣、诸根不具,还会形成其它许多疾患和痛苦,无法一一列举,所以用「种种痛苦」作概括。

根身残疾和病患,带给人的痛苦是深重的。为了使他们免于苦难,药师如来发下誓愿,愿所有残疾人「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下劣身躯转变为端正,顽愚之心豁然开悟,变得聪明伶俐,残缺的根,变得完整齐备,一切疾病痛苦都彻底消除。

综上所述:药师如来发下第六大愿,愿来世得无上正觉时,使有情众生那些身体畸形,有各种残疾,五官欠缺、根不完具、外表丑陋、内心冥顽的人,比如眼瞎、耳聋、沙哑、两手弯曲、两足具废、驼背、麻风、精神失常的人,都从深重的苦难中解脱出来。愿这些人听闻到药师如来的名号后,形相丑陋的,变得端正美好;心性顽愚的,变得聪明有智慧;诸根缺损的,变得完好具备,再也没有残疾,没有痛苦。

(请看下一篇,介绍药师如来的第7——12大愿)

物质享受,钱财、妻妾美眷、名誉地位、丰美的食物,如加上睡得舒服,就是所谓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这是世间之人认为的快乐。

四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佛听见后,告诉他们说:「你等学佛,未循正道修养,误以世法为乐。春景刚至秋来摧残,有何快乐?盛会不长盛筵易散,有何快乐?钱是五共之物,得来辛苦散去忧愁,有何快乐?妻妾满堂,难免生怨死离,有何快乐?真正快乐唯在解脱烦恼,证入涅槃。」世俗的快乐总是紧跟着更大的不快乐,所以叫有漏乐,唯出家修行的快乐才是无漏的真正快乐,修行的成功才是人生最大成功之处。

综上所述,本段经文释迦佛又告诉文殊菩萨说:曼殊室利!有的人,虽然能于如来正法中受持种种戒律,但又不能严格守戒,破坏了戒性的清净。有的人虽然受戒后并不破戒,却违背公共道德。有的人也能守戒,也能遵守公共道德,但又受邪见影响,破坏佛法正见。有的人树立正见后,拋弃多闻,不能进一步领悟佛经的深奥义理。有的人不放弃多闻正法,但自认学修有成就生起骄慢之心,骄慢之心覆盖智慧,于是自以为是,他们瞧不起别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不对,进而连正法也要嫌怨、毁谤,堕落成邪魔的伙伴和党羽了。

像上面所说的这些愚蠢的人,不但自己行邪见,同时还会使无量亿数的众生堕入邪见深渊。这些众生将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在三恶趣转来转去,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但是,如果他们能在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后舍弃恶行,修习善法,也可以不堕恶趣。

如果那些众生已没有自我拯拔的能力,无法摆脱恶行,修习善法,因而在恶趣中流转沉沦,药师佛就会以他伟大本愿力,让那些众生听到他的名号。就在那些众生听到药师佛名号的当下,罪恶的生命结束,他们得以重新转生于人间。回到人间重新做人后,药师佛会进一步护佑他们,使他们树立佛法正见,精进修行,永不退堕,并从修行中体会到内心调和的快乐。为了获得人生的更大成就,他们还会舍家修行,在正法指引下,受持种种戒律,决不毁犯。他们会坚持正见、广求多闻,不断领悟佛经的奥义,永不骄傲,远离增上慢,不毁谤正法,不堕入魔道,不为魔伴。这样一步一步努力精进,渐渐地修行诸菩萨的六度万行,功德迅速圆满,以至获得最后的成功。

(请看下文 药师佛的巍巍功德(2))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正是这十二个伟大誓愿,使药师如来在救众同时成就了自己,成为世所敬仰的,应受人天供养的,获无上正等觉的佛。所以,法会上释尊对文殊菩萨说:「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十二个大愿表现了本行菩萨道的药师佛对众生的无限悲悯、无限慈爱,显示了药师佛不可思议的福德威神力,所以称之为微妙上愿。十二大愿愿力所及,从菩萨到下层民众无一遗漏,从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到成就无上正觉,一切愿望无所不包,无所不至,所以称之为微。妙即不可思议,十二大愿包含了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其效验不可思议,其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妙。这是最崇高的誓愿所以叫上愿。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愿拔除众生业障之苦,其细微、其伟大,言语不能尽述。愿力所成就的功勋德业,言语也不能尽述。所以释尊对文殊菩萨说:「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

劫是梵语劫波的略译,可译为长时间。劫分为大中小三个单位。佛经中说,世界形成之初,人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以后每一百年,人寿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然后每一百年人寿增加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一减一增共经历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叫一小劫。二十小劫构成一个中劫,四中劫构成一大劫。每大劫世界成住坏空一次,经历约十三亿年。

释尊说:药师如来这十二大愿,所包含的内容,成就的佛土,对众生度化的功德,太多太多,就是用一劫或比一劫更长的时间来述说,也说不完。

药师如来大愿及其功德,言语无法尽述,成就的功德,到底有些什么呢?释尊接着对药师佛成就的功勋德业作进一步概括演说。

(请看本书第七部分——药师如来的巍巍功德)

七、药师佛的巍巍功德(2)

5、怎样获得智慧

佛法以智慧为核心,六波罗密中般若波罗密是根本。凭般若智慧可度越苦厄,获无上正觉。反之,愚痴引起悭贪、瞋恨、毁犯禁戒等恶业,使人堕入恶道,变牛变马,受人驱使。这段经文,释迦佛学诫人们以智慧战胜愚痴,改变做牛马、奴仆的悲惨命运。这是药师如来成佛后所建立的度脱众生愚痴恶业中的伟大功德。经云: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嫉妒与愚痴

无明就是愚痴,普光大师说:「无明者,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迷暗无智就会是非不分,不识善恶,唯怀悭贪。贪之不得便生瞋恨,别人成功就生嫉妒。愚痴无智就会阙于信根,起诸邪见,自是非他。经文这里所说的「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就是指的无明愚痴之人所起的贪、瞋、慢、嫉妒等烦恼。

嫉妒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奎基大师说:「言嫉者,循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一心屈从私利,捞名捞利,一旦别人在荣誉、地位、才能、境遇等方面比自己好,就心生嫉妒,起仇恨心,妒贤、妒能、妒财、妒色不一而足。

人的嫉妒产生于愚痴。愚痴之人不明事理,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和别人。自己福报差、命运不好,正报依报不及别人,不从自己找原因,而是用自我扩张,自夸自傲的方式捞取名利填补空虚。或者想方设法压制别人,不承认别人的成功,以怨恨、仇视、毁谤的方式攻击伤害别人,以获得内心的平衡,所以经文说他们「自赞毁他」。这是愚蠢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会使自己情况变得更糟。新造的恶业会招来更多的恶果。嫉妒心既害别人,更害自己。

妇女由于愚痴重,嫉妒心特别强。有人说世上最可怕的力量中,一种是婴儿的啼哭力,一种就是妇女的嫉妒力。人一旦充满嫉妒,就像毒蛇盘踞在心中。这条毒蛇一方面咬噬他的心,使他自己痛苦、悲伤、愤怒,一方面蒙蔽良知,使人心胸狭隘、凶狠,以致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许多妇女犯罪都出于嫉妒。汉初时,吕后把戚夫人五官剜去,手脚剁去,放在厕所里,让人往她身上撒尿。这种恶毒的做法,就出于嫉妒。

愚痴的恶果

在无明愚痴支配下,人们悭贪、嫉妒、自赞毁他,造下种种恶业,所以经文说:「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无量千岁即指无穷无尽漫长的岁月。经文又说:「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愚痴之人受完三恶趣无穷无尽剧烈痛苦后,回到人间,变成牛马驼驴等畜牲,长年累月遭受皮鞭抽打,忍饥受渴,背负重物,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行走。「随路而行」指有什么样的路就得走什么样的路,无法自己选择。

愚痴嫉妒重的人,若能再次转生为人,多数会变女人,而且地位卑贱。如经文所说:「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生居下贱就是地位卑下贫贱,做奴隶,当丫环使女,受人驱遣役使。这些人往往生下来就是奴仆,一直到死都没有人生自由,所以说他们恒不自在。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见这样的事实,愚蠢的人总是受聪明人的支配和驱使;智慧低下的人往往从事低层的体力活或简单的劳动;有超凡智慧的人才能从事超凡的社会工作。孔子说:「唯上智下愚而不移。」也是指只有聪明有智慧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上层人物;智慧低下的人,只能成为卑贱的下层人物。愚昧导致落后这是显见的道理。

从愚痴中解脱

落入下贱的愚痴之人,如能接受药师佛的教诫,智慧逐渐显现,命运就能改变。经文说:「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

这些人如果往昔做人时,曾听见过药师佛的名号,哀哀无告之中,能忆念起药师如来,诚心皈依药师如来,他就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

「至心归依」就是全心全意地归顺依托。大乘义章说:「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主,如怯依勇。」

「神力」即指佛所具备的无影无形、不可思议的力量。

在佛神力的护佑下,这些人就会「诸根聪利,智慧多闻」。诸根即指前面讲到过的二十二根。耳聪目明、慧根深厚,就能努力学习,多闻善法。

他们也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恒求胜法」,永远追求真理和觉悟。胜法就是殊胜之法,也就是佛法真理。

有智慧的人以真理和觉悟为追求,他们心怀坦荡没有私心,能正确地看待一切,虚心对待别人。所以,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会「常遇善友」。就是说,他们处处在在都遇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这是聪明有智慧的人的处世态度,与嫉妒之人处处把别人看成自己的冤家对头,正好截然相反。聪明的人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善于从万事万物而学之,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切都成为善缘。愚痴的人怨天尤人,结果处处碰壁。常言道:「行人莫与路为仇」,以路为仇,吃亏的还是自己,非聪明人之所为。

聪明有智慧的人能明辨是非,不被邪门外道所迷惑,所以「永断魔罥」,彻底和邪魔外道划清界线,不受诱惑。

总之,皈依药师佛,接受药师佛的教诫,就能彻底从无明愚痴中解脱,从烦恼中解脱,即经文所说:「破无明壳,竭烦恼河」。

「壳」,小鸟未孵出来之前,闭在蛋壳内既黑暗又不自由,只有破壳而出,才能突破黑暗见到光明。众生为无明愚痴所困缚,像小鸟闭在蛋壳中一样,内心冥顽,心识一片黑暗,只有用智慧冲破无明,心识才能变得光明。「破无明壳」比喻用智慧冲突无明的困扰,就像小鸟冲破蛋壳的闷闭一样。

「烦恼河」比喻烦恼从无明昏昧的心中不断产生出来,就像河水从源头不断流出一样。只有用智慧战胜愚昧,才能彻底断除烦恼,使烦恼的河水枯竭。

无明是烦恼的根源,使生死流转的直接原因,只有以智慧战胜愚昧,以光明战胜黑暗,人们才能从生死流转中解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命运的主人。所以经文告诉我们:「「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愁苦恼。」

生老病死是生理之苦,忧悲苦恼是心理之苦。这一切烦恼痛苦都由无明而来,只有破除无明,才能彻底断除烦恼,永断痛苦。

综上所述,这段经文中,释尊又告诉文殊菩萨说:「假如有的众生悭贪嫉妒,称赞自己,毁谤别人,将来一定会堕入三恶道中,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尽各种各样惨剧痛苦。受完恶道中应受的剧烈痛苦,降生到人间,变成牛马驼驴等畜牲,长年累月遭鞭打,时常忍受饥渴的逼迫苦恼,背负沉重的器物,被迫在崎岖险峻的路上行进。也许他们转生成了人,但却是那些地位卑贱的奴仆婢女,受别人驱役使唤,永远得不到人身自由。然而,这些众生如果前世做人时,曾经听到过药是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就因为这点善因,现在突然忆念起药师如来,并诚心诚意皈依药师佛,药师佛便会以他伟大的愿力,使他们从无边的痛苦中解脱。他们会变得聪明锐利,智慧多闻,孜孜不倦地追求殊胜的佛法。他们常常遇到善良的师友,永远不受邪魔的引诱困惑。最后能突破无明烦恼对心识的蒙蔽,就像小鸟突破蛋壳一样。他们再也没有一点烦恼了,就像烦恼的河流已干涸枯竭了一样,这样他们就从生老病死,忧愁苦恼等一切痛苦中解脱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古诗原文[挑错/...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德动天...

最新文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